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智创未来

AI眼镜爆发元年:蚂蚁集团如何借势布局生态新机遇

时间:2025-09-17 12:02:25 来源:界面新闻 作者: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记者 | 佘晓晨
界面新闻编辑 | 文姝琪

三四个月前,蚂蚁集团悄然组建了一支专项团队,专注研发AI眼镜的底层技术方案。这一动作并非突如其来——早在筹备初期,蚂蚁便已将支付功能视为AI眼镜生态的核心突破口。近日,在外滩大会上,蚂蚁集团正式发布智能眼镜可信连接技术框架「gPass」,标志着其正式切入这一万亿级赛道。

AI眼镜的爆发已成行业共识。IDC最新发布的《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季度跟踪报告》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达148.7万台,同比增长82.3%;中国市场表现更为亮眼,出货量49.4万台,增速达116.1%。多家机构将2025年定义为「AI眼镜爆发元年」,头部科技企业纷纷加速布局。

蚂蚁集团的入局,远不止于追赶风口。其战略意图直指支付宝生态的突破性升级。

作为国民级应用,支付宝虽坐拥超10亿用户,但流量增长与生态扩展已触及天花板。近两年,支付宝通过内容社交、「碰一下」支付等创新功能探索新增量。而AI眼镜的崛起,为支付宝打开了一扇新窗口:若支付功能成为智能眼镜的标配,支付宝将获得更多硬件入口,进而重构「数字生活服务」的生态版图。

蚂蚁集团大安全CTO陈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蚂蚁能为AI眼镜产业提供的最核心价值,是生活服务生态的整合能力。」通过与硬件厂商合作,支付宝可将本地生活、出行、医疗等服务无缝嵌入眼镜场景,打造「无感支付+即时服务」的新体验。


图片来源:界面图库

市场动作已显端倪。今年6月,智能眼镜厂商Rokid全球首发内置支付宝支付功能的智能眼镜;9月,小米AI眼镜新增「看一下支付」功能,进一步验证了支付宝在硬件端的渗透力。据蚂蚁集团披露,目前gPass技术框架已应用于Rokid、小米、夸克、雷鸟等品牌,覆盖「即看即付」场景,未来还将拓展至文旅、医疗等垂直领域。


图片来源:支付宝

尽管前景广阔,AI眼镜的普及仍面临三重挑战:需求真实性、用户体验与数据安全。清华大学人机交互实验室副教授喻纯指出,当前AI眼镜功能仍局限于基础交互(如拍摄、翻译),硬件算力与存储限制了复杂应用运行,中低端产品更存在生态扩展难题。

这正是蚂蚁集团推出gPass的深层逻辑——在产业链尚未成熟时,通过技术框架降低硬件厂商的开发门槛。蚂蚁集团资深副总裁周志峰将其定位为「行业加速器」,并总结了三大赋能方向:突破技术瓶颈、优化服务体验、构建可信生态。

据内部人士透露,gPass的商业化路径将分阶段推进:短期以硬件合作分成为主,长期瞄准场景服务收费。不过,蚂蚁集团尚未公布具体盈利模式,市场仍在观望其生态整合能力。

蚂蚁集团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与其他业务不同,AI眼镜产业的竞争涉及芯片、算法、硬件制造等多环节,任何一环的滞后都可能影响整体体验。例如,AI大模型的迭代速度直接影响语音交互的流畅度,而硬件厂商的产能则决定市场覆盖率。

从场景拓展看,行业仍处于「相互依赖」阶段。陈亮坦言:「支付习惯的形成需要用户规模支撑,但只有支付等刚需功能成熟,AI眼镜才能拓展更多场景。」这一「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难题,考验着蚂蚁集团的生态运营能力。

雷鸟创新创始人兼CEO李宏伟在论坛中强调,AI眼镜的「助理功能」需精准匹配技术、产品与市场需求。「当前的核心是找到技术可行性与用户痛点的交叉点,这需要持续试错与迭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