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小米集团合伙人、总裁卢伟冰通过社交媒体宣布,全新小米17系列将于本月正式发布。随后,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转发该消息并强调:“小米17系列,产品力跨代升级,全面对标iPhone,正面迎战!”这一声明标志着小米在高端市场的又一次战略进击。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小米新品在系列编号上直接跳过“16”,且命名方式也与以往不同,采用了与iPhone相似的“pro”和“pro max”后缀。这种命名策略的调整,不仅体现了小米对高端市场的重视,也透露出其与苹果直接竞争的决心。
由于小米17尚未正式发售,目前无法直接对比其与iPhone17的产品性能。但通过两家公司在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领域的实践,我们可以窥见其在可持续发展能力上的差异。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施懿宸指出,小米作为一家规模庞大的品牌厂商,其供应链管理能力对整个行业具有重要影响。他表示:“小米不仅有能力满足法规的最低要求,还能超越法规,成为行业内的先行者。这正是小米希望对标苹果的领域,尤其是在供应链管理和产品碳足迹方面。”
在产品碳足迹管理上,小米建立了全生命周期碳中和专项管理模式,涵盖管理体系、碳足迹核算、减排措施和对外交流四个方面。截至2024年末,小米已完成18款典型产品(包括13款智能手机及平板、1款可穿戴设备和4款智能家电)的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测算,并与独立机构合作建立了完善的碳足迹评估流程。
小米在ESG报告中承诺:到2030年,既有业务排放量降至基准年的30%;到2035年,实现运营层面100%使用可再生电力;到2040年,实现运营层面碳中和,并100%使用清洁热力和可再生能源。
苹果公司温室气体排放数据 图片来源:环境进展报告
相比之下,苹果通过“Apple 2030”计划承诺实现整体碳足迹的全面中和。该计划的目标是到2030年,将范围1(直接排放)、范围2(间接排放)和范围3(价值链排放)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2015年减少75%,并通过投资碳清除项目抵消剩余排放。截至2025年3月9日,苹果已披露30款产品的碳足迹,涵盖手机、平板、手表、笔记本和台式电脑等。
从数据来看,小米的范围1和范围2排放量因新业务(如智能电动汽车)的加入而显著上升,而苹果的范围1排放量在三年内翻倍,范围3排放量也有较大比例增长。不过,在产品生命周期方面,苹果近三年的排放量有一定幅度下降。
小米集团温室气体排放 图片来源:小米集团ESG报告
在可循环材料使用上,苹果表示iPhone 16e、iPhone 16和iPhone 16 Plus的机身采用85%的再生铝金属,并计划到2025年底在特定部件中转用100%再生钴、锡、金和稀土元素。小米则在Xiaomi 14T手机中引入再生铝,并推动其他零部件使用再生金属,但未披露具体比例。
小米和苹果均依赖全球供应链,其中苹果因多次调整供应商名录而被视为“最严苛的链主”之一。苹果的“Apple 2030”计划要求所有供应商在2030年实现Apple产品生产的碳中和,并将100%可再生能源使用纳入《供应商行为准则》。
小米则表示,2024年在智能手机领域与近300家一级供应商合作,支持其温室气体排放核查和气候目标设定。其中,111家供应商设置了碳减排目标,83家使用绿色电力,24家加入科学碳目标倡议组织(SBTi),45家获得国家级或省级绿色供应链认证。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小米已合作的一级供应商平均绿电使用比例达43%,并承诺2025年提升至50%以上。
小米对供应商提出了明确目标:到2030年,智能手机业务供应商年均碳减排量不低于5%,绿电使用比例不低于25%;到2050年,绿电使用比例达100%。
苹果在《环境进展报告》中还提到水资源管理,计划提高供应商在清洁水项目中的参与度,优先解决缺水地区问题,并在2030年前实现50%的平均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小米则通过闭环管理、节水技术改造和四级废水处理系统,在科技园、手机工厂和汽车工厂推进可持续水管理,并帮助下游企业和工厂开展节水活动。
施懿宸指出,除了环境要求,小米在产品安全方面也有提升空间,尤其是进入汽车领域后,必须加强产品安全性能与管理。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