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10月17日讯(记者 史士云)“作为早期研究领域的科研人员,尽管我们已在临床前研究中着力完善分子特性、验证其优势,却仍面临着临床转化的巨大挑战。”在日前在今日举行的2025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之“CPHI思享会——第五届医药创新产业年会上”,上海齐鲁制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应华如此表示。
近年来,得益于生物医疗技术的持续突破、研究型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国内的基础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但背后更为“骨干”的现实是,后端转化极为乏力,只有少部分的成果能走出实验室,跨域“死亡之谷”,实现临床的真正落地。
以医疗器械为例,有数据显示,不足10%的医疗器械发明能够走出实验室,完成从概念到临床的跨越。另有一项来自国外的研究数据显示,已公开发表的新药化合物最终转化成上市药物的比例仅只有3.8%。
▌“刚需”的临床需求是终极目标
任何基础研究成果要进入临床实践场景,都难逃“死亡之谷”的严峻考验,这是一个断层地带,前期科研资金在此耗尽,市场化资本却未及时衔接,实验室里验证可行的原型,与临床场景要求的“可安全使用、可批量生产、可商业付费”标准仍有较大差别,这需要多方的接力。然而,许多蕴含巨大潜力的疗法和技术,恰恰在这一阶段倒下,最终无法触达患者。
会上,参会嘉宾们一致认为,基础研究成果要走到临床实践,一定要着力攻克临床上未被满足的需求,让临床痛点直接反哺研究方向。
中国药科大学附属上海高博肿瘤医院副院长周俊表示:“改善患者生存状况与生活质量,是当前肿瘤治疗领域的核心需求。除少数早期发现的肿瘤可通过手术根治外,绝大多数肿瘤会伴随患者从发病直至生命终结的全过程,因此该领域的研究要重点聚焦两方面的探索:一是如何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二是在保证疗效相当的前提下,如何降低治疗毒性、提高患者耐受性,以改善其生活质量。”
上海医药中央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田正隆则认为:“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有着更广泛的定义,可从患者视角与社会维度两方面理解。从患者视角看,核心诉求是治疗能否改善自身耐受性、实现‘活得更长’ 与‘活得更好’的双重目标。从社会维度看,重点在于支付端考量,产品的研发虽以商业价值为基础,但也要解决临床应用中可及性的问题,比如能否纳入医保支付体系。”
“产品能治病固然非常关键,但能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与生活质量,我认为更为重要”。武田研发中国及亚太中心副总裁,临床开发负责人童岗说道。“同时,神经疾病领域因过往未得到药企足够重视,存在大量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即便对于部分大病或慢性病,尽管已有多款治疗药物,但只要能研发出具有差异化的产品,无论是在疗效、安全性、患者依从性、还是使用便捷性等方面形成优势,依然能挖掘到极具价值的细分切入点。”
▌还有赖医工结合
2022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公开发布《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其中有一条明确要“大力促进技术要素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具体的实施路径包括“支持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探索创新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方式”“支持行业领军企业通过产品定制化研发等方式,为关键核心技术提供早期应用场景和适用环境”“加大对科研成果转化的金融支持力度”等。
政策层面的支持旨在从“机制打通、资源整合、资本支持”等多个维度发力,构建全链条的协同体系,提速科技成果转化,真正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场”。
在医学领域研究成果的转化过程中,同样需多方力量协同构建转化生态,而在“医工模式”下,临床医生的参与正是这一生态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环节。
“在研究立项阶段,我们便已将临床专家咨询纳入常态化工作,确保研究方向从起步就贴合临床实际需求。”应华表示。
让临床医生从“成果使用者”转变为“转化参与者”,不仅能在研究设计时注入临床实操视角,也能让成果更好地适配现有的临床需求和诊疗流程,从源头减少落地阻力。
周俊以肿瘤药物研究为例指出,无论是前期理论研究的奠基,还是后期临床试验的方案设计,整个过程都高度依赖具备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深度参与,需通过多方协同开发推进。
田正隆表示:“之所以需与临床医生深度协作,是因为他们直接面对大量患者,掌握更全面的病例信息与临床数据。正如已有的实践所示,临床医生在持续接触患者的过程中,往往能从实际诊疗场景中发掘特定疾病的致病机制,为研究提供全新的临床视角与突破方向。”
与此同时,完整的研究成果转化生态体系,还需吸纳人才、资本等更多力量的加入,形成多元协同的推进合力。
童岗直言,目前行业还存在明显的人才短板,尤其是复合型人才。未来还需推动医学院校的相关培养体系改革,真正实现此类人才的有效供给。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主任孟现民则呼吁:“包括我院在内的多家研究机构正在开展各类研究,其中不少基础研究项目已具备扎实的研究基础与良好的转化潜力,期待能获得更多资本的进场参与和助力,以加速研究成果向临床应用的转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