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2025年10月18日消息,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杨振宁先生,因病于当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这位跨越两个世纪的科学巨匠,用一生书写了探索未知的不朽传奇。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1922年10月1日,杨振宁出生于安徽合肥。1929年随父亲杨武之(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迁居清华园,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成长。13岁时,他在学校图书馆阅读《神秘的宇宙》后,向父母立下誓言:'将来有一天我要拿诺贝尔奖'。这个被父亲视为'童言'的志向,在22年后成为现实。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杨振宁随西南联大迁至昆明,16岁以同等学力考入该校物理系。在父亲引导下,他接触近代数学思想,为日后研究奠定基础。1945年赴美留学,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与爱因斯坦成为同事,并最终在理论物理领域开辟新天地。
1954年,杨振宁与米尔斯合作提出'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这一被爱因斯坦称为'划时代贡献'的理论,为现代物理学开辟新方向。三年后,他与李政道因'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研究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科学家。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获奖后,杨振宁始终心系祖国。1971年中美关系缓和后,他立即回国访问,成为首位访华的华裔知名学者。此后数十年,他推动中美学术交流,设立'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资助近百位学者赴美进修,并帮助中山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建立理论物理研究机构。
1997年,杨振宁参与筹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2009年更名为高等研究院。他亲自募集资金,创立基金会支持人才引进和学科建设。八十高龄仍坚持为清华大一学生讲授'普通物理'课程,推动冷原子物理、凝聚态物理等基础学科发展。
2002年杨振宁与出席清华大学前沿科学国际研讨会的学者合影。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2015年,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21年,他将2000余件珍贵资料捐赠清华,设立'杨振宁资料室'。同年9月,他在学术思想研讨会上发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的讲话,追忆与邓稼先的深厚情谊。
杨振宁的学术成就包括'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和'杨-巴克斯特方程',这些理论对粒子物理、场论、统计物理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他曾任美国国家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等十余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获颁诺贝尔奖、拉姆福德奖、美国国家科学奖章等20余项国际大奖。
2021年杨振宁在清华大学学术思想研讨会上讲话。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1997年,紫金山天文台将3421号小行星命名为'杨振宁星',象征这位科学巨匠在人类星空中的永恒地位。他的一生正如自述:'从清华园出发,历经世界舞台,最终归根故土',用科学之光照亮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