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杨振宁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这位科学泰斗的离去,让无数人深感痛惜,他的成就和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
回望杨振宁的一生,他前半生致力于探索物理真理,成为国际物理学界的巨匠;后半生则心系祖国,为中国科教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10月18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走访了杨振宁晚年居住的清华园以及他童年生活过的合肥四古巷,见证了从白发院士到青春学子、从科研同仁到普通市民,各界人士以各自的方式与杨振宁先生作别。
北京的秋天寒意渐浓。10月18日下午,游客和学生络绎不绝地走过杨振宁一手组建的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大楼。历经多年,这栋大楼半截“身子”已爬满植被,更显历史韵味。杨振宁的办公室位于二楼,据清华学生回忆,此前偶尔还能碰到老先生在此办公。
当晚,高等研究院内部设立了杨振宁吊唁处,不少师生和群众自发前往吊唁。记者了解到,吊唁处对外开放7天,每日从早上9点至晚上9点,供各界人士表达哀思。
走进高等研究院一层,以供悼念的房间门口挂着杨振宁先生获颁“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的介绍:“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房间内,层层鲜花环绕着杨振宁的照片,门外,手持花枝的各界人士排成一列,依次进入献花吊唁。
一位即将进入高等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告诉记者,虽然他没有亲身上过杨振宁的课程,但在专业学习中,能深刻感受到杨振宁对物理学的巨大贡献。他感慨地说:“杨振宁先生很可能是之前在世的中国物理学第一人,无论是从获得诺贝尔奖的角度,还是从科学的角度,我觉得都没有人超过他。他的成就已经超越了诺贝尔奖的范畴。”
该同学还提到,听高等研究院的师兄说,四五年前,杨振宁接近百岁高龄时,仍然经常到二楼的办公室办公。他表示,杨振宁对整个高等研究院“非常关心、非常负责”,在办学中注重思考和讨论,组建的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类似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尽管规模不大,但治学严谨,教学质量非常高。
杨振宁在清华园内的寓所名为“归根居”。2003年,他回国定居并在清华大学任教,“耄耋新事业,东篱归根翁”,一首《归根》诗道出了他的满腔情怀。
10月18日下午,记者来到清华园照澜院区域的独栋别墅区,杨振宁生前居住的“归根居”便坐落于此。这座乳白色的二层小楼设计简洁,带有小院,绿树翠竹环抱,环境幽雅。记者看到,有学生和清华校内人员听闻消息后,自发前往杨振宁住所处拍照缅怀。
一名新闻系的研二学生和一名电子系的大二学生告诉记者,他们都是自发过来的,只知道杨先生的住所在这一片区域,但并不知道具体是哪栋楼。当被问及是否听过杨先生授课或讲座时,电子系学生难掩遗憾地表示,去年才入学,没有机会听到。新闻系学生则提到,之前杨先生100岁诞辰时在学校做讲座,他本来非常想去听,但当时“人非常多,都需要抢票”,最后没抢到票。
记者还留意到,有前来住所缅怀的人因不确定杨先生的具体住所,便将吊唁鲜花放在了陈赛蒙斯楼前。这栋楼由杨振宁亲自参与命名,并曾在此办公。
傍晚时分,“归根居”内亮起了灯。记者在门口偶遇一位杨振宁的亲属,但对方婉拒了采访,坦言“现在大家都挺累的,其他事情都要等学校的通知”。
当天下午,多位物理界的专家学者表达了对杨振宁先生逝世的哀悼。其中,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副主任的原子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詹文龙对记者表示:“我和他有些接触,可惜学科不同没有深刻细节,但觉得他战略眼光高远,讲的客观事实,着眼国家发展。”
10月18日下午,记者来到合肥老城区四古巷,这里是杨振宁出生的地方。在安庆路旁的四古巷内,原有一座杨家老宅。如今,四古巷的墙上依旧镌刻着杨振宁的诗——《归根》,其中写到:“神州新天换,故园使命重。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千古三旋律,循循谈笑中。”
多少赴美留学的学子曾受到杨振宁的指引,而随着他的归国,也有不少海外游子跟随他回来建设祖国。如今,杨老已然故去,淅淅沥沥的小雨中,陆续有不少市民前来缅怀,其中不乏父母特意带着孩子前来的场景。
一位前来缅怀的合肥市民告诉记者:“我觉得不光是合肥人,任何一名国人都会为他感到骄傲。他三十多岁就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是我们非常好的榜样,而且他心中时刻挂念着祖国,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国内的科研工作者与美国双向交流,在国内高校进行讲学,这也是我们佩服他的地方。”
这天下午,合肥细雨绵绵,上述市民表示,他有一种特别的感觉,似乎老天爷也在缅怀这位科学巨匠。
晚间,记者来到合肥三河古镇。过了三县桥,左转进入古南街,杨振宁旧居就坐落其中。据旧居隔壁居民介绍,抗战时期,杨振宁读中学时曾住在这里。晚上8点,杨振宁旧居挂满了灯笼,尽管小雨连绵,仍有不少人冒雨前来送别,有的是附近居民,有的是外地游客,也有父亲带着孩子。据了解,当天下午自发前来缅怀的人更多。
记者| 杨卉 张蕊 朱成祥 杨煜
编辑| 金冥羽 董兴生 向江林
校对| 董兴生
封面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杨卉 摄
|每日经济新闻 nbdews 原创文章|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镜像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