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个比恒大债务危机更危险的金融雷区正在悄然形成——规模高达24万亿的违规经营贷,其潜在破坏力可能远超市场预期。这场危机不仅涉及房地产领域,更将金融理财、股市投资等多个板块拖入漩涡。
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3年疫情期间,国内经营贷余额从11.54万亿激增至24.97万亿,增幅超过116%。作为对比,同期房贷余额为53.54万亿,经营贷规模已接近房贷的一半。但真正用于企业经营的资金不足三成,大量资金通过抵押房产套取后,流向了炒房、股市、理财甚至偿还房贷等违规领域。
以鼎丰集团为例,其1300亿资金盘完全依赖经营贷支撑。投资者通过抵押房产获取低息贷款后投入项目,最终因资金链断裂爆雷,不仅血本无归,还面临银行追讨本金及房产拍卖风险。这种模式在多地复制,形成系统性风险隐患。
经营贷的异常膨胀与银行放贷策略密切相关。原本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设计的经营贷,被包装成"房产抵押+低息高贷"的金融产品。贷款额度可达房产评估价的7-9成,年化利率仅2.6%,较同期房贷利率(3.5%-4%)存在显著利差,更远低于历史高峰期的5.8%-6.2%。这种套利空间催生了大量无营业执照的"影子借款人"。
风险爆发点集中在房价波动上。当抵押房产价值下跌时,银行会重新评估贷款额度。例如三年前评估价500万的房产可贷350万,若房价跌至300万,新额度仅210万,借款人需一次性补足140万差额。这种"估值差"在房价下行周期将引发大规模断供潮。
对银行而言,批量处置抵押房产可能导致二手房市场供过于求,进一步压低房价。这种恶性循环已引发监管层关注,央行近期将小微企业认定标准从1000万提升至2000万,并出台房企经营性物业贷款政策,试图通过改善流动性延缓风险爆发。但专家警告,若24万亿经营贷集中暴雷,其破坏力将远超单个房企债务危机。
在此背景下,投资者需警惕三类风险:一是被低息诱惑盲目加杠杆;二是轻信"房产抵押=安全投资"的误导宣传;三是忽视资金用途合规性。建议降低负债率,保持充足现金流,避免成为金融风暴中的牺牲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