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疆近期的一波激进降价操作,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这并非表面看起来的简单促销,更非大疆经营不善或单纯回馈消费者,其背后隐藏着深层次的战略考量——阻击手机巨头的跨界野心。

在智能影像领域,大疆的地位堪称“满级大佬”。其无人机、手持稳定器等产品,长期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竞争对手难以望其项背。然而,手机大厂的蠢蠢欲动,却让大疆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近年来,手机行业增长乏力,各大厂商囤积了大量高端摄像头,原本计划用于手机销售,却因市场饱和而积压。这些摄像头的技术与效果,与大疆产品的核心部件高度契合,手机厂商自然不愿错过这一“消化库存”的良机。

智能影像领域的高利润,以及手机厂商自认为的技术与供应链优势,使其对跨界充满信心。这场景与当年充电宝行业的崛起如出一辙——汽车行业电池供过于求,最终催生了充电宝市场的繁荣。
如今,手机厂商的摄像头库存,正如同当年的过剩电池,推动着它们向大疆的地盘发起冲击。市场似乎即将迎来井喷前夜,大疆如何应对?
面对实力强劲的对手,硬刚显然不现实。大疆的选择是“掀桌”——通过激进降价,向所有潜在对手发出明确信号:这里已无利可图,切勿轻举妄动。

大疆在手持相机领域的地位,堪比苹果在手机圈的霸主地位。它不仅是销量冠军,更是行业定价的“标杆”。只要与大疆同赛道,消费者必然会进行价格对比:“大疆才卖这价,你凭啥卖更贵?”
商业竞争的本质,在于后来者能否在成本与行业标杆价格之间找到生存空间。大疆主动降价,相当于直接堵死了这一缝隙,让后来者陷入尴尬境地:产品比大疆好?品牌比大疆值钱?显然难以自圆其说。

大疆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会因暂时领先而沾沾自喜,更不会一味追求短期利润。相反,它通过降价断绝后来者的念想,让对手觉得无利可图,从而不给其成长机会。
当然,降价对大疆自身的利润也会产生影响。但在商业竞争中,赚与亏看的是相对值而非绝对值。如果后来者都在亏钱,而大疆只是不赚不赔或亏得较少,那么它依然是赢家。

大疆早已算清这笔账:前期通过垄断市场赚取了足够利润,核心成本早已收回。加之规模效应的存在,即使利润压到最低,也能扛住甚至接受小亏。毕竟电子元器件价格会随时间下降,长期来看账目定能平衡。
对大疆而言,自己赚不赚钱已不重要,关键是让后来者赚不到钱。只要对手熬不下去退出市场,整个行业最终仍将属于大疆。
反观那些想跨界的后来者,日子确实不好过。进入新领域需要大量投入:营销、产线、模具、研发……处处都要烧钱。而大疆作为行业老大,就在旁边盯着,随时准备进一步施压。

有人可能会说,手机巨头有钱也烧得起。但别忘了,对这些“过江龙”而言,最大的问题不是亏钱,而是如何说服公司内部同意做不赚钱的生意。公司内部有股东盯着利润、供应商看着前景、其他部门可能扯后腿……压力更多来自内部而非外部。
如果投入巨资后短期内看不到销量和价格的起色,负责这个项目的决策者可能就得卷铺盖走人。大疆的降价策略,恰好戳中了这个痛点,让对手的跨界决策变得难上加难。

这种商业打法并非大疆首创。当年可口可乐完成原始积累后严格控制价格,给所有同行出了个难题:“可口可乐才卖这个价,你凭啥卖更贵?”最终硬生生把可乐这个品类做到了垄断。
还有微软,当年为了抢占市场直接让用户免费试用系统。用户都能用免费的了,谁还愿意花钱买其他品牌的?自然就把对手都挤出去了。
商业世界里没有绝对正确的策略,只有适合自己的选择。有的品牌做大后追求高利润,如苹果、星巴克、戴森;而有的品牌更看重市场规模和垄断地位,如可口可乐、椰树以及现在的大疆。这两种策略没有高低之分,只是不同的取舍而已。

大疆的这套玩法在无人机领域已经验证过一次。前几年大疆在无人机市场占据绝对份额后突然启动大规模降价,直接把那些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的同行打得销声匿迹。如今再看全球无人机市场,大疆的份额早已超过八成,完全是垄断状态。
从那些被淘汰的对手角度来看,他们其实没做错什么,只是比大疆慢了一步就直接失去了定价权。因为采购规模、供应链效率都不如大疆,他们的成本本来就高。大疆一降价,他们的成本模型直接崩溃,最后只能被迫退出市场。

更狠的是,大疆的策略往往留着后手。它完全可能等潜在对手建好产线、投了大笔钱之后,再启动新一轮降价。那时候对手就彻底没退路了。
对消费者而言,大疆降价无疑是好事,能用更低的价格买到高端产品。但从长期来看,行业垄断也可能带来一些问题,比如产品创新变慢、选择变少。这也是任何行业形成垄断后都可能出现的情况。
但就当下的竞争格局来说,大疆这波降价策略绝对是成功的商业操作。它用短期的利润让步换来了长期的市场主导权,用自己的定价优势直接瓦解了潜在对手的入局动力。这种“宁可自己不赚,也要让对手亏”的战略眼光以及说干就干的魄力,正是大疆能长期领跑行业的关键。
这波降价风暴之后,智能影像行业大概率会迎来一次大洗牌。而大疆已经占好了最有利的位置,继续在这个领域书写自己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