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马英九谈两岸统一:强调和平民主是台湾民众接受的前提

时间:2025-10-03 14:27:04 来源:近史谈 作者:近史谈

在台湾政坛,马英九始终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既不像民进党那样刻意煽动对立情绪,也不像部分泛蓝人士那样立场模糊,而是常以直白且微妙的方式表达观点。近日,他关于两岸统一的表态再次引发广泛关注:“大陆当然希望实现台湾统一,但如果采取非和平手段,且过程中缺乏民主参与,台湾民众将无法接受。”

这番话看似简洁,却直指两岸关系的核心问题。

马英九的立场并非一蹴而就。早在2005年,他赴伦敦留学访问期间便提出“两岸主权共享”的构想。彼时,陈水扁执政,两岸关系降至冰点。马英九的这一主张,实际上是在呼吁:“统一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但可以先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中间地带。”

2008年,马英九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两岸关系进入“蜜月期”。直航开通后,大陆游客大量涌入,台湾夜市与民宿迎来生意高峰;两岸经贸额从2008年的1300多亿美元增长至2014年的近2000亿美元。和平交流带来的实惠,让许多台湾民众切实感受到“统一虽未实现,但交流已先行”的好处。

然而,统一问题始终被他谨慎回避。他从未设定具体时间表,总是强调“需视时机而定”。如今卸任后再谈此事,他话锋一转,指出如果统一过程缺乏民主,台湾民众将难以接受。这显然是在提醒大陆:台湾社会已习惯民主体制,若想获得民众支持,不能仅依靠政治安排。

对大陆而言,和平统一始终是明确方针。2005年颁布的《反分裂国家法》明确规定,只有在“台独分裂或外部势力干涉”的情况下,才会考虑非和平方式。除此之外,政策均强调融合发展:福建建设对台“示范区”、开放台湾人在大陆就业创业、鼓励台企落地发展。

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截至2023年,大陆累计吸引台资项目超过12万个,实际投资金额超过700亿美元;每年有成千上万台湾年轻人来大陆实习、就业,甚至有不少人选择在此成家立业。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民间融合”,也是马英九所谓“民主参与”的体现——因为民意并非抽象概念,民众生活就是最直接的表达。

但问题在于,台湾社会的态度正在发生变化。过去二十年间,岛内民调显示,认同自己是“台湾人”的比例从2000年的三成上升至如今的六成以上。

马英九说“台湾人不会接受不和平、不民主的统一”,正是对这一现实的回应。他深知,如果不尊重台湾的生活方式和政治习惯,再强硬的政治安排也只会招致抵触。

这番表态也使岛内政坛形成鲜明对比。赖清德上台后,一再鼓吹“两国论”,声称“互不隶属”,试图将台湾推向危险边缘。而马英九则以另一种方式回应:国民党不反对统一,但必须以和平和民主为前提。这种立场既维护了“一个中国”的框架,又让台湾民众感到自己有话语权。

从某种意义上说,马英九是在为国民党争取空间。他明白,如果国民党直接喊出“要统一”,只会被贴上“卖台”的标签;但如果将前提设定为“和平与民主”,就能争取到更多理解。

对大陆而言,这样的表态未必是坏事。因为统一从来不只是一个时间表的问题,而是一个“人心认同”的过程。如果台湾社会完全没有接受度,即便实现形式上的统一,也可能暗藏风险。

马英九的话透露出一种现实主义的智慧:和平,才能避免外部势力趁机搅局;民主,才能让台湾民众产生认同感。统一不是政治口号,而是2300万人的生活选择。

从历史经验看,强硬手段未必能换来稳定,而融合发展往往更能打动人心。大陆这些年不断加大对台惠民政策,就是在用最直接的方式拉近距离。

他的话或许不能改变民进党的挑衅路线,但至少点明了一个事实:不和平、不民主的统一,台湾人不会买单;而如果能做到和平、做到让人心服口服,那才是长久之道。

未来的路或许还很长,但历史的车轮不会停下。统一是大势所趋,关键在于如何走得稳、走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