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国庆档电影市场崩盘:中国电影遭遇至暗时刻

时间:2025-10-03 14:18:34 来源:光影新天地 作者:光影新天地

当2025年国庆档的钟声敲响时,我内心最担忧的场景终究还是上演了。这个承载着全年最重要票房窗口期的档期,正以令人瞠目结舌的方式暴露出中国电影市场的深层危机。

首日战况便透露出诡异气息。作为《志愿军》系列第二部的《浴血和平》虽斩获12亿预售佳绩,黄渤范丞丞主演的喜剧《浪浪人生》也备受期待,但这两部新片合计排片率竟不及已上映十余天的《731》。某影院经理向我透露,他们给这部争议影片的排片占比高达34.1%,相当于同时挤压两部新片的生存空间。



这种排片逻辑的荒诞性在10月1日彻底暴露。当日全国票房仅3.21亿,创下近五年国庆档最差开局。《志愿军:浴血和平》虽以22.8%排片拿下29.4%票房,但《刺杀小说家2》作为唯一特效大片,本应获得更多IMAX厅资源却未能如愿。更令人震惊的是,口碑崩盘的《731》凭借19.8%排片斩获25.4%票房,其上座率竟高于所有新片。

数据对比揭示出残酷现实:豆瓣7.6分的《毕正明的证明》排片仅3.8%,上映两日票房1300万;而另一部至今不敢开分的影片,却持续占据黄金场次。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让从业二十余年的我首次产生行业耻辱感。



市场畸形发展的根源值得深究。当资本发现通过炒作爱国情绪、操纵舆论就能获取暴利时,谁还会沉下心打磨剧本?某院线经理私下坦言:"现在排片只看首日预售和话题热度,谁敢给文艺片留空间?"这种短视行为正在摧毁行业生态,就像某影片连续启用聋哑人角色博眼球,折射出创作团队的灵感枯竭。

10月2日的票房榜更显荒诞:榜首影片与垫底作品形成刺眼对比,前者豆瓣不敢开分,后者却是国庆档口碑最佳。这种倒挂现象背后,是资本、媒体、影院与观众共同编织的恶性循环。当央媒带头炒作争议影片,当影院为眼前利益牺牲行业未来,当观众被情绪营销裹挟,最终受伤的将是整个中国电影产业。



站在行业观察者的角度,这种病态发展绝非偶然。从《英雄》开启商业大片时代至今,我们见证过太多昙花一现的繁荣。当创作团队开始批量生产同质化产品,当市场规则被短期利益绑架,当观众审美被持续拉低,那个印在帆布包上的诅咒——"中国电影,全部玩完"——正在成为令人不安的现实预言。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无辜。从资本方的急功近利,到宣传方的流量至上,从影院的唯利是图,到观众的被动接受,每个环节都在为这场危机添砖加瓦。当10月2日成为我职业生涯中最黑暗的电影日,我们不得不警惕:如果继续放任这种畸形发展,中国电影的未来究竟路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