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行业似乎正站在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上,种种迹象表明,这个曾经作为经济增长引擎的行业,正在逐步转型为更加稳健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原本市场普遍预期,在9月和10月这两个传统销售旺季,楼市会迎来重大的政策松绑,尤其是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下调。然而,事实却并未如预期般发展,5年期LPR依旧维持在3.5%的水平,且已连续五个月保持不变。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着多重因素。
首先,银行的净息差已经处于低位。根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的数据,2025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的净息差进一步降至1.42%,远低于1.8%的警戒线。这意味着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正在大幅下降,因此,银行下调LPR的动力并不强。
其次,经济复苏的积极信号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货币政策的走向。2025年,我国GDP增长目标设定在5%左右,而一季度和二季度的GDP同比增长分别达到了5.4%和5.2%,三季度虽有所放缓,但仍保持在4.8%的水平。整体经济增长虽有所放缓,但仍处于目标区间内,经济复苏势头相对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货币政策无需通过大幅下调LPR来进行强刺激。
再者,房地产市场在经历持续下行的同时,也伴随着大量的楼市松绑措施,包括LPR的大幅度下调。然而,截至目前,楼市并未完成筑底,市场对于进一步的松绑措施已经逐渐失去敏感度。单纯依靠松绑措施刺激出来的需求量已经越来越少,因此,即使LPR下调,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也将微乎其微。
高层对于当前房地产市场的预期判定已经趋于稳定。在二季度和三季度的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中,都提到了“巩固房地产市场稳定态势”,而非一季度例会中的“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这种表态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楼市出台重大松绑措施的概率越来越小。
高层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判断,更多是基于楼市风险的可控性。房地产这一轮调整走到现在,保交楼工作正在稳步推进,金融系统风险也较前两年大幅降低。房企频繁爆雷的现象已经得到遏制,地方债务也正在积极化债。
虽然进入下半年以来,房价仍在不断下探,但同比跌幅比例正在收缩。包括楼市的销量,特别是重点城市的销量,有一部分已经回到了正区间。即使出现下跌,跌幅比例也没有前两年那么大。
说白了,接下来房地产市场将依靠市场自我修复和自我磨底。能够出台的松绑措施,很多地方城市也已经应出尽出。未来的房地产市场,将更加注重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此外,接下来的十五五规划中,房地产市场将无限靠近于所谓的新模式。保租房、配售型保障房和商品房将齐头并进,以此满足不同的住房需求。这种变化既符合房地产供需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市场行情,也是国家经济核心驱动力从房地产向科技+实业转型的要求。
整体来看,房地产行业确实是要翻篇了。当然,这种翻篇并不意味着房地产不再重要,它依旧是支柱产业。但未来的房地产,将更多地扮演稳定器的角色,而非经济的引擎器。
随着经济复苏和居民投资预期的向好,很多城市的房价也会随之水涨船高。但前提是,经过这轮房地产调整,必须形成新的、更健康的产业格局,而非过去只知道囤房等上涨的粗暴模式。
短期来看,房地产市场的基础性制度肯定还是要进行调整,同时慢慢夯实房价的底部空间。因为整体来看,房地产市场目前还是处在弱复苏、强分化的状态。至于房价能否上涨,更多的恐怕还是要看经济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