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新疆三文鱼与台湾‘淡水鲷鱼’:水产市场的指鹿为马现象

时间:2025-10-23 08:42:33 来源:一个生物狗的科普小园 作者:一个生物狗的科普小园

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

海鲜,在我们的印象中,向来是高蛋白、高营养的代名词。然而,你可能不知道,水产领域竟是“挂羊头卖狗肉”现象最为普遍的地方之一。

2021年,英国《卫报》汇总了来自30多个国家的44项研究,这些研究涵盖了9000种水产。结果发现,在餐馆、超市以及鱼市中,竟有36%的水产标识存在错误。


有些标识错误,或许只是物种识别混淆导致的无心之失。但另一些情况,则更像是“有意为之”。例如,在生鱼片、寿司界,金枪鱼被视为贵族食材,其中蓝鳍金枪鱼最为尊贵,而黄鳍、大眼金枪鱼价格则相对亲民。然而,店家们却常常“巧合”地将价格较低的品种错标为价格高昂的品种。

最为震惊的,或许是2020年新加坡对虾丸、鱿鱼丸进行的一项DNA检测。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海鲜丸”都含有大量猪肉成分,除了一份样品外,其余均未检测出水产成分。

此类“误标”现象波及广泛,但大多属于上不得台面的灰色操作。毕竟,你很难想象哪个店家会堂而皇之地告诉你,虾丸其实就是用猪肉做的。

然而,与水产界真正的“大忽悠”相比,这些不过是小打小闹罢了。水产界真正的指鹿为马,那才叫一个“绝”。

虹鳟变三文鱼:一场荒诞的命名游戏

几年前,一些商家曾将淡水养殖的虹鳟当作三文鱼出售,结果遭到了消费者的痛骂。然而,几年后,新疆三文鱼的出现,却让这场荒诞的命名游戏再次上演。各种报道中,竟纷纷宣称三文鱼泛指鲑鱼、鳟鱼。


看到这种描述,不禁让人联想到“草泥马也是马”的荒谬逻辑。事实上,三文鱼的英文Salmon特指鲑鱼,其分类学名中均包含Salmon这个词根。鲑科中有好几种鱼在西方有着悠久的食用历史,其中鲑鱼特指鲑科鲑属下的大西洋鲑,以及麻哈鱼(也作马哈鱼)属下6种具有溯河洄游特征的太平洋鲑,总共7种鱼,一种都不多。

而鳟鱼则主要指鲑科(主要是鲑属和麻哈鱼属,还有红点鲑属)中一些以淡水生活为主的鱼。虹鳟是典型的鳟鱼,其英文名字rainbow trout就明确带有鳟鱼(trout)的词根。然而,商家却将其开除鳟鱼鱼籍,强行归入三文鱼之列。

将虹鳟纳入三文鱼范畴的原因很简单:三文鱼更贵,在国内名气也更大。这与新加坡鱼市中用猪肉做虾丸在本质上并无区别。唯一的区别或许是新加坡的鱼贩子脸皮没那么厚,不敢公开宣称虾丸也可以是猪肉做的。

拿便宜的东西冒充贵的,已经够不厚道了。然而,虹鳟成为三文鱼还带来了更大的问题:最常见的三文鱼——大西洋鲑都是海水养殖的,而国内虹鳟则基本全是淡水养殖的。国人接触三文鱼多是生鱼片、寿司等生食方式。淡水鱼的寄生虫风险更高,不是说海水鱼没有寄生虫,只是淡水环境下有更多对人体健康风险更大的寄生虫。

拿一个淡水鱼冒充一个海水鱼,还是很有可能被生食的海水鱼,这不仅是谋财,更是害命!

罗非鱼变身台湾鲷:一场离谱的硬蹭

本以为新疆三文鱼已经是水产忽悠界的天花板了,然而最近我发现自己还是太狭隘了。原来相比内地,台湾还有更神奇的发明——台湾鲷。

家里有人买了一包冷冻的生食鱼,一看标签我懵了:既写着鲷鱼,又写着tilapia。


Tilapia是美国超市最常见的一种鱼,鱼排、鱼片特别多。然而它的中文名字一般对应罗非鱼,国内也有叫非洲鲫鱼的。其实这个对应并不是很准确,因为Tilapia是指原产于非洲、中东的丽鱼科下的100多种淡水鱼。里面不少具有经济价值,养殖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埃及。

而罗非鱼则是指50年代引入内地的Tilapia里的一种——莫桑比克口孵非鲫。口孵是指丽鱼科下很多种鱼的一个特殊习性:成鱼会把卵与幼鱼含在嘴里保护。因此丽鱼科还有另一个名字叫慈鲷科。

但就算有慈鲷科这个名字,罗非鱼或者Tilapia也不能叫鲷鱼!因为鲷鱼这个名字早就名花有主了:它是鲷鱼科赤鲷属的真鲷,和罗非鱼差了十万八千里。

真鲷是一种海水鱼,别看现在日餐寿司生鱼片中金枪鱼最贵、三文鱼最多,论资排辈的话,鲷鱼才是日本的“百鱼之王”。因为其红色的外观,还被认为是很吉祥的鱼。


罗非鱼的品种很多,有些也是红色,但外观和鲷鱼实在区别很大:


说罗非鱼是鲷鱼,这不是鬼扯吗?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其实看到包装时我心里就大概知道原委了。找到产地标识后,也立刻证实了我的推测:碰上台湾的水产大忽悠了。

中国内地是1950年代引入了罗非鱼。而台湾地区引入更早:两位台籍日军士兵1946年从新加坡返台时带回了罗非鱼。两人一人姓吴,一人姓郭,所以罗非鱼在台湾也叫吴郭鱼。

后来台湾地区继续养殖培育吴郭鱼,弄出一个“品种”,命名为“台湾鲷”。罗非鱼是很皮实的鱼,据说台湾有些地方是在海水里养“台湾鲷”,还弄了个“潮鲷”的商标搞生鱼片出口。我碰到的就是这种“台湾鲷”。

离谱的硬蹭:台湾鲷与真鲷的差别

台湾鲷比起新疆三文鱼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台湾鲷的名字显然就是蹭鲷鱼的。可鲷鱼是鲷鱼,罗非鱼/吴郭鱼别说不和鲷鱼一个物种了,分类上连目都不一样:鲷鱼在刺尾鲷目,罗非鱼是鳚形目。这差别放在哺乳类里就是人在灵长目、狗在食肉目。

搞笑的是网上查一些台湾鲷的外观,好像还不是红色的罗非鱼。这外观、血缘和鲷鱼没一处相似,却起个鲷鱼的名字硬蹭到这份上,也是没话说。吴郭鱼再怎么培育,能和鲷鱼有半毛钱关系吗?不就是蹭鲷鱼价格高、被认为是高档鱼吗?吃相那么难看,也不得不服。

这倒解释了那些自助餐厅里为何能提供不限量的鲷鱼寿司/生鱼片。

虽说“台湾鲷”在宣传中是海水或者半咸水养殖的,可是连不是一个目的鱼的名字都能去蹭,这半咸水到底有多咸呢?鲷鱼在淡水里活不了,台湾鲷却是以淡水为原生态,生食的风险差别不言自明。

安全吃鱼得靠外语:避免被忽悠的关键

有趣的是,新疆三文鱼、台湾鲷这些奇葩创造反倒凸显了学好外语的重要性。新疆三文鱼再怎么编排,英文名字还会是rainbow trout(虹鳟);而台湾鲷包装上也只能写tilapia。英文到底没有汉语那么博大精深、容易让人混淆。

不过补充一点,真鲷的英文是red seabream。由于这种鱼分布在太平洋西部,美国本土沿海没有,因此很容易和另一种分布在墨西哥湾、美国大西洋海域的红色海鱼red snapper混淆。后者和真鲷在亲缘上差得也很远,虽然同是刺尾鲷目,但属于笛鲷科笛鲷属,大名是西大西洋笛鲷。美国比较容易找到的是red snapper,真鲷可不好找。

而某度百科里找“科普中国”写的词条也令人大开眼界:介绍的红鲷鱼显然是指真鲷,居然能说拉丁学名是red snapper。这都不是拉丁文,怎么可能是拉丁学名呢?科普中国,确实任重道远。

参考资料

https://www.theguardian.com/environment/2021/mar/15/revealed-seafood-happening-on-a-vast-global-scale

更多精彩内容见Youtube:Y博的科普园

Y博也有播客了,欢迎关注《说医解药》

小宇宙、苹果播客、Spotify同步更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