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杨振宁遗体告别式定于八宝山,与邓稼先同地,翁帆将现身

时间:2025-10-23 14:15:03 来源:寒士之言本尊 作者:寒士之言本尊

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103岁物理巨匠杨振宁猝然离世,遗体告别式的选址背后藏着怎样的时代深意?49岁的翁帆将以何种姿态送别相伴21年的爱人?随着权威消息的曝光,所有悬念即将在3天后尘埃落定。



10月20日晚,与杨家相交甚笃的前全国政协委员王征(网名王宫保)正式宣布:杨振宁先生的遗体告别式定于10月24日上午9点,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大礼堂举行。



这一消息一经发布,瞬间引发全网动容。因为此处正是1986年“两弹元勋”邓稼先追悼会的举办地。两位清华园同窗、安徽同乡,终将以这种跨越时空的方式实现“重逢”。



作为承载国家记忆与民族敬意的特殊场所,八宝山革命公墓大礼堂向来只对为国家作出卓越贡献的人士开放。杨振宁与邓稼先,一个深耕理论物理,以“宇称不守恒”“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奠定现代粒子物理基础,与爱因斯坦、牛顿同列物理学界顶尖行列。



另一个则隐姓埋名研制原子弹,用毕生心血筑牢国家国防屏障。两人虽科研路径不同,却始终践行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的家国誓言。如今在八宝山“重逢”,堪称一段科学史上的佳话。



消息刚公布时,不少网友混淆了“遗体告别式”与“追悼会”的概念,纷纷表示想到场送别。其实两者有着明确区别:追悼会更侧重追思与评价,会包含正式悼词、生平介绍等环节,参与人员涵盖家人亲友与社会各界代表。



而遗体告别式以亲友与逝者最后的告别为核心,流程简洁庄重、时长较短,主要是让至亲好友见逝者最后一面,寄托哀思。



此次杨振宁的告别式由清华大学与中国科学院联合主办,治丧委员会汇集了他的生前同事、学生及学界代表,既保障了仪式的权威性,也彰显了对这位科学巨匠的至高尊重。

按照惯例,翁帆作为遗孀,届时必将现身告别式,这也是她在丈夫离世后,首次公开出席正式悼念活动。



此前,翁帆仅通过《光明日报》发表短文寄托哀思,文中“有他多年的陪伴,我何其有幸”12字,道尽了两人21年婚姻的深情厚谊。这段曾饱受舆论争议的婚姻,早已在岁月沉淀中成为彼此的精神依托。婚后的翁帆,不仅精心照料着杨振宁的生活,还是丈夫学术上的得力助手,协助整理13卷论文集、翻译学术著作。



在杨振宁百岁不慎跌倒后,翁帆特意制定严格休养计划,将每日会客时间控制在1小时内,全力守护爱人健康。如今送别相伴多年的伴侣,翁帆的状态也深深牵动着无数人的心。



除翁帆外,杨振宁的三个子女、海内外学界同仁以及受他资助过的学者代表,预计也将到场送别。清华大学已开通线上缅怀平台,截至目前已有超10万人留言,央视新闻也将对告别式全程直播,让各地民众都能送这位科学巨匠最后一程。



与此同时,清华大学科学馆119室(杨振宁父亲杨武之先生曾在此办公)设立的缅怀室,仍有源源不断的人前来吊唁。手写的缅怀便签堆满桌面,其中一句“您让中国人相信,我们也能站在学术之巅”,道出了无数人的心声。



杨振宁的一生,早已超越了科学家的单一身份。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他坚持用中文宣告“为中国血统骄傲”,彰显民族自信。1971年起,他持续资助大陆学者赴美深造,搭建中美学术交流桥梁;2003年回国后,他捐出全部积蓄助力清华高等研究院建设,使其从空白跃居国际前列。



2015年93岁高龄时,他毅然恢复中国国籍,直言“身体里流着中华文化的血”。这些实打实的行动,让“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的信念变得愈发鲜活可感。



3天后,八宝山革命公墓大礼堂将见证这场庄重的告别。翁帆会带着两人21年的回忆,送爱人最后一程。而海内外同仁也会带着对科学的敬畏,送别这位时代巨匠。对于无数普通人来说,通过屏幕表达对这位家国脊梁的敬意就好。



杨振宁虽已离世,但他留下的学术遗产、严谨治学精神与赤诚家国情怀,将永远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这场跨越39年的“重逢”,不仅是两位科学巨匠的约定,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它提醒着我们,真正的伟大终将被时间铭记,真正的深情终将跨越世俗偏见,成为永恒。

10月24日,让我们一同送别杨老,致敬这位用一生践行热爱与担当的科学泰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