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女主"概念自2016年豆瓣用户"穿山甲"在《科普向:普通小言、女主戏和大女主的区别》一文中提出后,逐渐成为影视创作的重要类型。该文以《何以笙箫默》代表普通言情,《女医明妃传》代表女主戏,《甄嬛传》《芈月传》代表大女主戏,明确指出真正的大女主应聚焦女性成长史,而非单纯爱情叙事。这一界定为后续创作提供了基本框架。

2011年后,大女主概念出现明显泛化现象。《陆贞传奇》《芈月传》《燕云台》等数十部剧集均以"大女主"为营销卖点,其中《斛珠夫人》《如懿传》《梦华录》等作品直接将女主姓名嵌入剧名。这种商业运作模式催生出六种典型叙事模式:


当前创作中存在显著概念偏差:




大女主流行反映四重社会需求:
当前创作中,真正关注中老年女性与婚姻困境的作品仍显不足。短剧市场虽存在《家里家外》等优质作品,但大量娇妻叙事仍在传播物化女性的价值观。相较而言,大女主题材至少在推动女性独立方向上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系上海网络作协理事,华东师范大学在职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