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伙,这剧本是不是有点眼熟?又是最后三天,又是蒋万安,又是“关键时刻”的临门一脚。三年前,他一脚把张亚中踢出夺魁热门;三年后,他这一脚,是想直接宣告郑丽文的“死刑”吗?
“王牌军”集结,一场精心策划的围剿

国民党主席选举,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战斗,它是一场派系、山头和人情世故的终极博弈。就在投票前的关键时刻,台北市长蒋万安终于打破“中立”姿态。他通过会见郝龙斌,借其之口向全党宣告:郝龙斌“稳健务实”,是能“凝聚共识”的合适人选。
这番表态看似滴水不漏,实则暗藏玄机——翻译过来就是:郑丽文行事过于激进,难以掌控,而国民党这艘大船需要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船长”。
蒋万安的表态,无异于吹响了“建制派”最后的集结号。细数郝龙斌身后的支持阵营:桃园张善政、云林张丽善、台东饶庆玲、新北侯友宜、南投许淑华、苗栗钟东锦、花莲徐榛蔚……几乎所有手握地方实权的“封疆大吏”均已站队。

朱立伦、赵少康、傅崐萁等党内大佬虽未明言,但立场早已昭然若揭。就连未明确表态的韩国瑜和卢秀燕,也通过观察嫡系人马的动向传递出默契。这场选举俨然成为“王牌军”对“游击队”的围剿,所有资源与人情牌均被押注在郝龙斌身上,试图以泰山压顶之势宣告“唯一人选”。
大佬们的恐慌:郑丽文到底动了谁的奶酪?
问题随之而来:为何整个国民党的“建制派”会如此整齐划一、甚至带着恐慌去“抱团”支持郝龙斌,狙击郑丽文?

答案直指核心:他们恐惧的不是郑丽文本人,而是她代表的“改变”浪潮。多年来,国民党在两岸问题上以“九二共识”为旗号,采取“不统不独不武”的拖延策略;在岛内与民进党维持政治默契,核心利益格局鲜少被打破。这种“维持现状”的玩法让既得利益者倍感舒适,大家轮流坐庄,共享资源。
但郑丽文的出现打破了这一默契。她公开宣称“两岸不可能一直维持现状下去”,这无异于直戳建制派的心窝。路线调整意味着冒险,意味着打破舒适区,而那些依赖“现状”生存的政治人物、学者与派系,其价值与地位将受到根本性冲击。

因此,蒋万安支持郝龙斌绝非个人选择,而是国民党内部既得利益阶层的一次集体自保。他们需要郝龙斌这样“稳健”的代言人,继续守护那份让他们感到安全的“现状”。
郑丽文的底牌:“沉默的大多数”还沉默吗?
被“王牌军”四面合围的郑丽文,是否已彻底失去机会?恰恰相反,这或许是她最大的转机。
国民党主席选举长期存在投票率低迷的问题,有时甚至不足一半。这意味着大量基层党员对权力游戏冷感,大佬们的声势往往局限于小圈子。而郑丽文此次采取“从农村包围城市”的战术,将筹码押注在被忽视的“沉默大多数”身上。

此次选举热度空前,高热度往往伴随高投票率,而这正是依赖基层动员的郑丽文的利好。当那些平时不投票的党员因对现状不满、渴望改变而走出家门时,选战格局可能被瞬间颠覆。尽管地方县市长支持郝龙斌,但底层的地方议员中不乏郑丽文的支持者,他们才是真正接触基层、能发动人头的“桩脚”。
这场对决的本质,已超越郝龙斌与郑丽文的个人输赢。它揭示了国民党内部最深层的矛盾:是继续做一个由少数精英把持、满足于“维持现状”的百年老店,还是彻底打碎重来,回应基层党员求新求变的呼声?

如果你是国民党的基层党员,面对这场“大佬站台”与“草根逆袭”的对决,你会选择稳妥的“旧地图”,还是充满变数的“新航图”?
 猜你喜欢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