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比芯片更严峻!90%高端精密仪器市场被美日垄断,国产突围进行时

时间:2025-10-24 14:22:08 来源:南权先生 作者:南权先生

当全社会都在聚焦“芯片荒”时,一个更隐蔽的科技瓶颈正在实验室里悄然发酵——那些价值百万的高端精密仪器,正以近乎垄断的姿态卡住中国科研的咽喉。从显微镜到核磁共振仪,从质谱仪到电子显微镜,这些被称为科研“眼睛和手”的设备,90%以上的市场份额被美国、日本、德国企业牢牢掌控。



被忽视的“科技命门”:从螺丝钉到设计图的全面依赖

数据显示,价格超过50万元的高端科学仪器国产化率不足30%,而在核磁共振仪、场发射电子显微镜等“科研硬通货”领域,国产设备占比甚至低于1%。更严峻的是,这些仪器的核心零部件——从探测器到激光器,从真空系统到核心软件——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芯片至少还能尝试自研,精密仪器连门槛在哪里都摸不清。”某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无奈表示。以高效液相色谱仪为例,2019年中国市场规模达350亿元,但国产设备市场占有率不足20%,大部分高端市场被安捷伦、沃特世等外企占据。

这种依赖并非偶然。上世纪90年代,美国商务部统计显示,仪器仪表行业仅占美国工业总产值的4%,却对经济产生超过66%的影响。作为基础科研的“赋能者”,精密仪器支撑着芯片制造、材料研发、生物医药等战略领域,没有它们,连基础物理实验都可能沦为“猜谜游戏”。



系统工程之困:为什么连“山寨”都做不到?

“手机能山寨,仪器怎么连影子都造不出来?”这个问题的答案藏在技术复杂度里。以全球首款中红外波段太阳磁场观测设备AIMS望远镜为例,其研发需要同时攻克光学、磁场测量、材料耐性等数十个技术壁垒,涉及光学、机械、电路、材料、算法等多学科交叉。

“整机像搭积木,但我们连最底层的积木块都造不全。”某仪器企业技术总监指出,探测器、电子光学系统、高性能电源等关键部件全部卡脖子。更棘手的是人才培养断层——中国高校至今未设立完整的“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导致研发团队难以组建,“复制”都成为空谈。

即便有技术储备,也常陷入“有技术没产品”的尴尬。某实验室研发的试验机性能不稳定,科研人员直言:“怕它出问题,更怕出问题后连修的人都找不到。”



市场与技术的双重困境:为什么企业不敢试水?

与芯片市场不同,精密仪器领域呈现“三高一低”特征:技术门槛高、研发周期长、投入成本高、市场回报低。某民企负责人算过一笔账:研发一款高端质谱仪至少需要5年投入2亿元,而市场被外企垄断的情况下,回本周期可能超过10年。

“市场小、周期长、技术复杂,回报慢得像蜗牛散步。”这种特性导致多数民企望而却步。数据显示,全球电子显微镜市场99%的份额被日本电子、日立高新、FEI等五家公司占据,中国企业连“入场券”都难以获得。



突围之路:从“蛇吞象”到“从0到1”的突破

尽管困境重重,中国仪器人仍在硬扛中摸出门道。天美公司通过“三步走”战略实现逆袭:2009年收购法国Froilabo温控企业,随后拿下英国、瑞士等老牌仪器企业,实现技术转移与国产替代,部分产品国产化率突破85%。

2025年6月,苏州博众仪器科技发布国产首台商用200千伏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点分辨率达0.25纳米,实现“从0到1”的突破。量子领域同样传来捷报,国仪量子将量子技术应用于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性能指标逼近国际品牌。

政策层面,“产学研用金”一体化战略正在推进。青海冷湖海拔4000米处,国产化率100%的AIMS望远镜已投入运行,成为科技自立的标志性信号。



科技自立的底层逻辑:一毫米一毫米啃下来的硬仗

精密仪器的困境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真正的科技自立不是口号,而是需要搭建平台、配置资源、给予时间的系统性工程。从显微镜到磁场传感器,这些被忽视的“冷门领域”才是决定科技上限的热土。

“挡在我们面前的不是一个芯片,而是一整套工业体系的代差。”但只要肯拼,每一块“看不见”的积木终将拼成自己的科研大厦。当青海冷湖的AIMS望远镜开始运转,当苏州博众的电子显微镜突破纳米级分辨率,这些声音都在诉说着同一个真理:科技自立没有捷径,唯有死磕到底。



信息来源:
2025中国精密仪器行业:一条“比头发丝还细”的赛道,被写进国家战略2025年10月9日来源:中研网
国产首台商用200千伏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发布2025年06月29日10:06科技日报
关键突破!我国自研的超高速实时示波器发布/来源:央视新闻 | 2025年10月15日15:37:2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