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的军事实力堪称世界之最,与美国并驾齐驱,甚至在某些领域更胜一筹。这一时期的苏联,将国家发展的重心几乎全部倾斜于军事领域,其军力之强,令人瞩目。
二战结束后,苏联便开始了疯狂的扩军之路,军队总人数一度超过一千三百万人,坦克、飞机、大炮等武器装备堆积如山。到了六十年代末,苏联的武装力量已经细分为六个军种,包括战略火箭军、陆军、防空军、空军、海军以及边防部队,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军事防御体系。

苏联陆军的装备堪称豪华,成千上万的坦克和装甲车构成了钢铁洪流,空军的数千架战斗机则如鹰隼般翱翔天际。海军方面,太平洋舰队更是处于巅峰状态,十多艘巡洋舰和各种作战舰艇严阵以待。冷战期间,苏联与美国对抗数十年,军费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有时高达百分之十五以上,这使得其军力在全球范围内遥遥领先,就连北约国家面对苏联的军事压力也不得不心生畏惧。
具体到对中国的威胁,苏联在中苏边境的部署可谓煞费苦心。边境线长达七千多公里,苏联一开始仅部署了十三个师的兵力,但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这一数字迅速扩充至近六十个师,总兵力一度达到一百一十万人。坦克上万台、装甲车两万多辆、飞机四千架,还有最先进的米格战斗机被调至边境。海军的太平洋舰队也进入高度戒备状态,舰艇随时准备作战。这阵势比抗美援朝时还要复杂得多,因为苏联的机械化水平极高,部队机动性强,在平原地带推进速度惊人。

中苏关系的恶化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两国在意识形态和政策上便产生了矛盾。苏联推行去斯大林化,而中国则持有不同看法。1958年,苏联想建联合舰队,被中国坚决拒绝。1960年,苏联撤走了一千多名援华专家,包括核项目的技术支持,这无疑是对中国的沉重打击。边境小冲突不断,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宣扬有限主权论,中国认为这是对自己的潜在威胁。到了1969年,矛盾终于全面爆发。
珍宝岛事件成为导火索。这个位于乌苏里江上的小岛,虽然面积不大,但位置敏感。1969年3月2日,苏联边防军入侵岛屿,中国边防部队迅速反击,双方用步枪、迫击炮和坦克展开了激烈的交火。苏军损失了坦克和装甲车,而中国部队则成功控制了岛屿。3月15日,又一场更大规模的冲突爆发,苏军出动坦克和火箭炮,中国士兵则用反坦克武器还击,击毁多辆敌方车辆。伤亡方面,苏军死58人伤94人,中国死72人伤68人。这两次冲突让两国彻底撕破脸,苏联丢了面子,而中国则证明了自己不怕事的决心。

冲突后,苏联高层气急败坏,派二战英雄崔可夫挂帅。崔可夫是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指挥官,经验丰富,但对华态度强硬。他主张用核武器对付中国,认为这样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崔可夫早年参加红军,内战时从基层干起,负伤多次。二战中指挥第六十二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顽强抵抗德军,俘虏了保罗元帅。战后,他管过柏林占领区,还当过陆军总司令。但在中苏问题上,他是坚定的鹰派,推动对华军事压力。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就是在他的影响下加速的。
苏联甚至制定了入侵中国的计划,效仿二战德国的闪电战。从东北哈尔滨方向推进,坦克群直扑沈阳,同时空降兵在兰州落地,另一路从新疆或蒙古侧翼进攻,所有路线都指向北京。苏联军委评估认为,以他们的机械化优势,一周内就能杀到北京城下。如果陷入僵局,就动用核武器摧毁中国政治中心。苏联有核弹头数量领先,战略火箭军随时能发射。

然而,苏联忽略了国际因素。中国当时开始跟西方建交,特别是接触美国,希望关系正常化。如果苏联真大举进攻,美国可能援助中国,甚至趁机袭击苏联后方。苏联不敢全力出击,因为后院有北约盯着。
面对这种威胁,中国没有坐以待毙。1969年4月,全国开始强调防备入侵,开展深挖洞广积粮运动。军队加强边防工事,在华北平原筑壕沟、土丘和堡垒,安装地雷和火力点。边防部队配备反坦克炮和火箭筒,演练伏击战术。中国还加速核武器发展,1964年10月首次原子弹爆炸成功,1970年氢弹试验成功,这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威慑力。有人提出建东方马奇诺防线,在平原地区修人工山脉,挡住苏联坦克洪流。虽然马奇诺防线在二战中没挡住德国,但这个想法是为了拖延时间,打人民战争。
国际上,中国推动与西方接触。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年2月尼克松正式来访,这形成了对苏联的战略牵制。美国不想看到苏联独大,所以间接支持中国。

为什么苏联没真打呢?主要是战略考量。苏联摆姿态吓唬中国,但不想跟这么大一个邻国开战。他们的主要敌人是北约,华约内部不稳,波兰、匈牙利这些国家对苏联有意见,协调起来麻烦。如果对中国开战,后院起火,北约再捅刀子,苏联就腹背受敌。中国国土广阔,人口八亿,苏联就算推进到北京,也守不住。毛主席说过,中国那么大,谁也一口吞不下,放进来打游击就好。苏联还怕美国偷袭,加上中美关系变化,他们分析多一个敌人少一个朋友,不划算。1969年9月11日,周恩来和柯西金在北京机场会晤,同意维持边界现状,避免大规模冲突。这缓和了局势。

事态发展到七十年代初,边境对峙还在继续,苏军频繁演习,中国保持警惕。但没升级成全面战争。1979年,中国提出中苏关系正常化三原则:苏联从蒙古撤军、解决柬埔寨问题、从阿富汗撤军。1982年勃列日涅夫死后,苏联政策调整。1989年5月,戈尔巴乔夫访华,中苏关系正常化。1991年苏联解体,中俄关系接续下来。
回想这段历史,苏联军力确实强悍,七天到北京的估计不是空谈。但中国靠防御策略和外交智慧化解了危机。这告诉我们,实力是基础,但脑子更重要。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还在用老库存打仗,可见当年的积累多恐怖。中国从中学到教训,发展经济和军力,现在已今非昔比。话说回来,如果真打起来,后果不堪设想,好在双方都收手了。

 猜你喜欢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