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10月底韩国庆州APEC峰会开幕仅剩不足二十天,李在明政府的外交团队仍在焦急等待一个关键答案——中方是否会派代表出席这场国际盛会。自7月发出邀请以来,中方始终未给出明确回应,这让将峰会视为"中韩关系试金石"的李在明坐立难安。
这场外交悬念的背后,折射出韩国在大国博弈中的战略困境。韩国外交部等待的不仅是一句"出席"承诺,更是对自身国际信用体系的严峻考验。过去三年间,韩国在中美之间的反复摇摆,已悄然埋下信任危机的种子。
9月初爆发的"技术人员扣留事件",将韩美经济同盟的脆弱性暴露无遗。美国以"签证违规"为由,突然扣留现代汽车与LG能源在美工厂的300余名韩国技术人员。这些掌握76亿美元新能源项目核心技术的专家,最终虽在李在明紧急召开国安会议后获释,但事件彻底戳破了"韩美特殊关系"的泡沫。
美国在吸引韩企3500亿美元投资的同时,却在签证政策、劳工准入等方面设置重重障碍。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事后承认,美方根本不具备承接大型项目的技术工人储备,却执意限制韩国技术人员入境。这种"既要投资又要控制"的双重标准,让韩国产业界开始用脚投票。
现代汽车迅速调整战略,与泰国签署12亿美元电动车工厂协议;LG能源则加码中国市场,在江苏盐城投资5亿美元扩建电池工厂,产能提升至30GWh。企业家的选择比政客的表态更真实——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市场,更是保障供应链稳定的"安全锚点"。
韩国对中国的依赖远超想象。电池生产所需的氢氧化锂90%依赖中国进口;李在明政府力推的"去中国化"稀土战略,更因越南合作项目沦为笑谈。LS集团5月与越南签署的稀土开发协议,因对方缺乏高纯度精炼技术,最终仍需将原料运回中国加工。
为挽回中方信任,韩国9月10日推出系列示好举措:对中国旅游团实施14天免签、在明洞商圈增设中文标识、禁止使馆周边激进集会。但这些表面功夫难掩政策矛盾——法务部欢迎中国游客的同时,产业部正配合美国实施芯片限制;LG能源加码中国投资之际,政府却计划2030年将对华资源依赖度减半。
这种"口惠而实不至"的做法,被网友精准点评:"真有诚意,先把对华芯片设备出口的紧箍咒松一松。"2025年美国新规禁止韩国向中国出售14纳米以下芯片设备,这类出口占韩国相关产业近四成份额。三星在得州投资370亿美元建厂后,如今陷入"不遵守限制丢补贴,遵守限制失市场"的两难境地。
李在明试图通过"重新评估对美投资"倒逼美方放宽签证,用免签政策讨好中方,这种左右逢源的平衡术反而动摇了信任基础。庆州APEC峰会主题虽为"连接、创新、繁荣",但韩国正在亲手切断最关键的连接纽带。
中方其实早已释放合作信号。在绿色供应链、数字经济等峰会议题上,中国拥有5G基建和稀土加工优势,韩国掌握半导体和新能源技术,本可形成完美互补。但韩国却设置重重壁垒:现代汽车在华氢燃料基地捂紧核心专利,对中国云计算企业进入韩国市场设置障碍。
这种"既要资源又要市场,却不愿开放技术"的矛盾姿态,让合作难以持续。更致命的是政策缺乏连贯性——去年倡导"供应链多元化",今年因美国施压收紧对华出口;上月刚接回被扣技术人员,本月又不敢违抗设备限制。
中方需要的是稳定预期,而非看韩国随美国节奏起舞。三星西安工厂虽贡献全球40%闪存产能,形成"一小时供应链",但若韩国持续配合技术限制,这份稳定终将难以为继。李在明或许该明白,中方的沉默不是刁难,而是理性观望——等待韩国放下"既要又要"的贪心,拿出实打实的诚意。
毕竟,国际合作从来不是单方面的"捧场",而是需要双向的尊重与行动。当韩国产业界已用投资方向表明态度时,政客们或许该重新思考:在大国博弈的棋盘上,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国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