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上海财大校长呼吁:40万博士生待遇亟待提升,月入万元成焦点

时间:2025-10-13 05:28:57 来源:深度报 作者:深度报



来源:哲学之路

在第七届复旦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的发言引发广泛关注。他直言不讳地指出,当前我国40万博士生群体面临严峻的生存困境,其研究工作条件堪比‘乞丐’,月收入普遍不足3500元,建议将补助提升至每月1万元,以保障其安心科研。

“中国40万博士生,像乞丐一样在做研究工作,他们每个月的收入仅有3000多元,建议增加10万块钱,使他们每个月的收入达到1万块钱。”

刘元春强调,提高待遇不仅能培养顶级人才,更能缓解博士生的生活压力,使其专注于科研创新。

这一观点直击科研群体痛点,引发社会对博士生经济状况的深度反思。

01 在读博士,真的穷

我国博士生补助体系由四部分构成:国家及学校奖助学金、学业奖学金、社会捐赠类奖助学金、以及“三助一辅”岗位津贴。然而,受地域、专业和学校差异影响,补贴水平参差不齐,整体仍处低位。叠加万元学费压力,多数博士生直言‘补助不够花’。

以西部某‘双一流’高校为例,在读博士年均收入约3.42万元,月均2850元;北京985高校博士年均收入约4.2万元,月均3500元。而地方高校博士生月补助甚至低至1500元,生活捉襟见肘。

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一名网友的呼声引发共鸣:“望省内切实提高在读博士研究生待遇”。该网友指出,博士生多为脱产学习,部分学校仅发放国家助学金,学业奖学金覆盖率下降,新生入学奖学金门槛提高。二十七八岁甚至三十岁的博士生,每月仅靠1500元补助维生,压力可想而知。

补贴不足、无正式收入,让塔尖的博士生群体陷入生存困境。这种状况不仅加剧了人才流失,更让许多有志青年对读博望而却步。提高待遇,已成当务之急。

02 因补助低,名校博士生开展大规模学术罢工行动

博士生待遇问题并非中国独有。美国加州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等顶尖学府,曾因补助过低引发超7万人罢工,要求提高工资并改善条件,导致科研教学全面停摆。





美国高校科研人罢工行动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生Rafael Jaime直言:“我们承担了大部分教学与研究工作,若参与罢工,大学将难以运转。”地理系研究生Lavanya Nott则指出,博士后、研究生助教实际管理着大学系统,从授课到审稿再到尖端研究,均为大学创造大量资金,而诉求仅占年度预算的3%,‘完全合情合理’。

这场全球性的学术风暴,凸显了博士生待遇问题的普遍性与紧迫性。

03 提高待遇,高校要积极作为

尽管‘博士生像乞丐’的表述略显夸张,但刘元春校长的发言深刻揭示了这一群体的生存困境。博士生作为特殊群体,既面临养家压力,又承担繁重科研任务,却缺乏薪资保障,甚至被视为‘廉价劳动力’。这种现状,无疑阻碍了高端人才的培养。

提升待遇,既是40万博士生的合理诉求,也是国家科技战略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多所高校已率先行动:

  • 清华大学确保博士生年最低资助不低于5.1万元;
  • 中科大数学科学学院为基础数学方向博士生提供每年10万元保底收入;
  • 上海交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出台方案,切实提高待遇。

这些举措为博士生‘静心读书、安心科研’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全国高校树立了榜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