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曾经在荧幕上频繁露脸的娱乐圈熟面孔,如今却越来越少出现在大众视野中。不少叫得出名字的艺人陷入无戏可拍的困境,而处于尴尬期的中年明星,处境则更为艰难。
这些曾经被视为“铁饭碗”的明星,为何会突然面临这样的职业危机?光鲜亮丽的娱乐圈背后,是否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生存难题?
打开一部号称S级的大制作剧集,观众会发现主角阵容总是那几张熟面孔——不是顶流明星,就是一线演员。即便他们的档期已经排到明年,平台也愿意耐心等待,而那些中生代演员则完全被排除在考虑范围之外。
据影视公司内部人士透露,当前主演库中,腰部艺人的占比已从三年前的35%骤降至12%。这意味着大部分演员连备选名单都难以进入,想要获得一个主角机会,难度堪比中彩票。
剧集制作模式的变化也加剧了这一趋势。以往一部40集的长剧,能让十多个配角获得露脸机会,即便是小角色也能刷一波存在感。但到了2025年,长剧投资直接削减40%,资金几乎全部流向短剧领域。
短剧凭借成本低、周期短的优势迅速崛起,且更倾向于使用新人或网红。在这种情况下,别说配角机会,就连曾经常演男二、女二的腰部演员,如今想要获得一个边角料角色都得托关系,老演员的“饭碗”被直接端走。
更令人无奈的是,当前行业的评价标准严重偏离专业轨道。在资本眼中,只有“流量”二字最重要,演技好坏、角色适配度都变得无关紧要。有的演员连台词都背不下来,全程依赖后期配音;更有甚者,直接使用AI换脸技术,连剧组都不用进。
反观编剧行业,预算占比仅15%,优质剧本稀缺。即便演员拥有扎实演技,也缺乏展现才华的舞台。当“戏票”被层层抽走,那些没有背景、没有流量,仅靠演技吃饭的演员,又该何去何从?
腰部艺人的生存困境尤为突出。以演员李婷为例,她已经快一年没有接到合适的剧本。偶尔获得的几个配角邀约,片酬连以前的零头都不到,根本无法支撑团队的日常开支。
助理工资、宣传费用等各项支出加起来,仅靠这点片酬根本无法维持。更艰难的是,综艺市场也在萎缩,2024年备案的综艺数量直接下降32%,演员们连争取试镜机会都得托关系。
不少腰部艺人陷入“想接戏接不到、想退出不甘心”的尴尬境地。而中年艺人的转型之路则更为多样。曾在《武媚娘传奇》中饰演李治的郑国霖,如今选择在文旅景区穿着龙袍扮演李世民,与游客互动赚取收入。
刘晓庆接连参演《萌宝助攻:50岁婚宠》等短剧,收获了不少好评。韩栋过去几乎全年驻扎横店拍戏,如今也转战短剧市场。在今年9月上线的《一枕槐安》中,即便剧情偏狗血,他的演技依然十分亮眼。
这些老戏骨并不纠结“演员该不该做这些”,在他们看来,先把日子过好才是最实在的。
青年艺人的处境同样不容乐观。哈尼克孜作为有一定知名度的艺人,仅因戴了一副眼镜,就被制片人当面评价“不好看”,选角过程如同挑选货物。1994年出生的于小彤更无奈,接戏时竟因“年龄大”被筛下。
如今想当演员的新人挤破头,但角色缺口却越来越小。不少人从2017、2018年后就再也没接到过戏约,只能空等机会。
当这些艺人各自寻找出路时,行业里那些虚高的泡沫是否会慢慢破灭?真正有实力的演员又能否等到被看见的机会?
不少腰部艺人仍抱着过去的高报价不放,认为自己好歹也是小有名气的演员。但现实是,有价无市已成为常态,他们最终连小角色都难以获得。
更突出的是“走后门”现象。有些公司强行将自家艺人塞进剧组,即便其演技生硬、与角色完全不贴合,也能占据主要戏份。如之前那部号称投资数亿的《赴山海》,剧情拖沓、特效拉胯,演员表演缺乏灵魂,遭到观众一片骂声。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种靠关系堆砌出来的作品,早已失去市场号召力。
不过,行业虚高泡沫破裂后,也出现了一些积极信号。王劲松曾表示“背台词是演员的本分”,这句话引发网络热议,讨论量直接飙升至12亿。大家都认为他说到了点子上,终于有人敢强调演员需要具备真才实学。
像《漂白》这样的剧集,不依赖流量明星撑场面,仅靠扎实的剧情和演员稳扎稳打的表演,就成为黑马作品,连央视网都专门点赞。这说明观众越来越认可“真才实学”,而非单纯依靠炒作。
但即便出现这些积极变化,行业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少。那些看似风光的头部艺人,其实也在硬撑。为了维持曝光度,不少人得自掏腰包做宣传、上热搜,表面的繁荣背后全是高成本。
短剧市场虽然火爆,但一部短剧的角色有限,且大多优先选择新人,根本无法填补长剧缩减带来的角色缺口。整个行业的角色总量依然少得可怜。
这种困境不仅存在于娱乐圈。普通职场人也面临着类似挑战,如公司中层既要完成领导的业绩KPI,又要与刚毕业的年轻人竞争精力;想跳槽担心待遇缩水,不跳槽又怕被新人取代。
再看那些转型的艺人,郑国霖在景区穿龙袍与游客互动并不觉得丢脸,陈阳转战直播带货同样做得风生水起。而那些固守“明星架子”、抱着虚高报价不放的艺人,反而越来越难以为继。
说到底,在这个大环境下,谁不是一边顾着面子,一边愁着养家糊口?
这波明星失业潮看似是娱乐圈的个别现象,实则折射出一个普遍道理:不要死磕过去的“铁饭碗”。只有适应变化、脚踏实地过日子,才是最实在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