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曾是无数人心中理想职业,这份工作,收入稳定,教书育人受人爱戴,还有寒暑假。但如今随着人口出生率的持续下滑,教师这个曾经的“铁饭碗”,也出现了裂痕。
今年以来多地频繁传出小学缩编、合并甚至关停的消息,一些小学老师被迫转岗到中学。
特别是部分年轻教师刚刚走上讲台,就不得不面对岗位调整、流动甚至转型的压力,编制的光环正在褪色,所谓的稳定化为乌有。
更难的是,中小学父母的择校焦虑也在持续升温,孩子到底能不能有个师资稳定的学习环境?
小学关停潮,连魔都菜小都不放过
上海浦东新区三桥小学原本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公办学校,今年开学季却被推上了热搜。
整个学校5个班,新生加起来总共才22人,老师居然有23人,如果不算上校长,那果真是实现了1:1的师生比,小班化教学再结合上校内豪华的配置,学生待遇绝对赛过一众名小。
结果呢?22位学生家长前一天还收到了学校发来的开学通知,第二天学校就突然关了,22位孩子只能被迫去到4公里之外的金桥小学就读。
这4公里路,要么孩子自己走,要么家长亲自送,因为两校之间还没有直达的公交车,家长既焦虑又无奈。
AI生成
网友把这所百年小学的关闭怪罪于多家媒体的曝光,要不是媒体说学校浪费资源,也不至于落得这般下场。
实际上,三桥小学的命运早就注定,只不过是舆论加速了这个过程。
五六年前这所学校的学生总数还有200多人,奈何招生人数年年递减,到2024年已缩到了30名学生,今年触底到22人,再过几年学生可能就只有个位数了。
三桥小学在多数上海家长眼中属于菜小,学校所在的地方本身又是城中村,宅基地多,不是刚拆迁完,就是正在拆迁,能搬的家庭早就搬走了。
虽说现实都摆在面前,但许多人一想到魔都的小学都难逃被淘汰的命运,还是会莫名伤感。
其实不管是在大城市,还是农村,学校关停潮已从幼儿园蔓延到了小学,类似三桥小学关停的案例,从去年开始就在集中爆发了。
今年6月,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普通小学共有13.63万所,全国小学招生1616.63万人,在校生10584.37万人。
对比2023年的数据,小学数量一年消失了7200所,招生数直线暴跌了261万多人,在校人数当时明明还有1.08亿人。
(图源|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上图为2024年,下图为2023年)
现实惨烈,连北上广的学校也难以幸免。
广州小学数量最多,2024年有1013所,但也仅比上一年多了5所,招生数少了3.24万,下降幅度约12%。
深圳是把小学、初高中放在一起统计的,去年三类学校数量一共才939所,在校生197.23万人,虽比上年有增加,但很微弱(2023年中小学数量913所,在校生189.58万人)。
上海16个区共660所小学,少了4所,徐汇、静安、闵行、宝山等区域的数量都有减少,招生人数一年也少了约3万人。
北京最惨,去年有709所小学,少了5所,招生人数从23.5多万暴跌至19.3万人,短短一年入学孩子少了接近4.3万人。
AI生成
今年小学关停合并的现象,还在持续上演。
5月河南濮阳一次性撤销了46所小学;一个多月前,济南4个区的10所小学合并、搬迁或者直接关闭...
大城市,特别是一二线小学的裁撤,大家体感可能并不太明显,但在农村,现在很多学校一片冷清,全校就几十人,甚至几个人的都有。以前学校欢声笑语,如今死气沉沉。
“每次考试,在班里不是第一,就是第二”,这句看似凡尔赛的话语背后,正是农村小学的空心化。
有些小学出于对学生的考虑,会先与其他小学合并,实在不行再跟中学合并,但就算想尽一切办法拼命挣扎,最后还是难以抵挡「退场」的命运。
学生荒,已经到来
小学批量关停,多数人更倾向于认为是城镇化、优化教育资源或是降低教育成本的考量。但归根结底,还是出生人口减少,无法阻挡的学生荒来了。
我国出生人口在2016年达到1786万人,但因为黄金育龄人群减少及生育意愿降低,当年过后,出生人数就逐年走下坡路了,直到2024年才慢慢回到954万,人数几乎“腰斩”。
新生儿的不断减少,自然就会慢慢传导给学龄人口。
早在2022年,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张现苓就已预示了这一趋势。
她指出,未来三十年内,我国学龄前和义务教育适龄人口规模将呈现阶段性下降,具体来看:
2020-2025年0-6岁学龄前儿童会率先大幅减少,从9400余万下降至7000万左右。
2025-2045年学龄前人数维持在6600万左右波动,此时义务教育的适龄学生会加入,未来五年左右的总人数维持在1.6亿上下,在2025-2035年会快速下降,降幅高达50%-60%。
其中,小学的人数萎缩尤为明显,将从1.09亿降至约6700万。
张教授还进一步研究了城乡之间的差异,结果显示:
未来十年内,城镇学龄前儿童整体呈下降趋势,农村则是先显著下降,后波动起伏。
义务教育阶段,城镇学龄人口先微升后明显下降,2040年后稳定在7000万左右,农村则是先持续减少,之后轻微回升,最低仅2600余万。
小学和初中分开看,城镇小学学龄人口先短暂上升后下降,2030年后逐渐平稳;初中则保持增势到2030年后。农村中小学则双双减少,小学阶段下滑更快。
张教授不仅从宏观上说了会不会减少,还推算出了具体数字。
如果说她的预测已经很震撼,很精确了,那么北京师范大学胡咏梅教授团队的结论会更触目惊心。
胡教授在教育适应中国人口结构发展趋势研究课题中预测,2021年到2035年,全国的学龄人口将从3.28亿降至约2.5亿。
拆开来看,小学学龄人口会在2023年达到峰值后开始断崖式下跌,初中则是在2026年触顶,随后下降,高中是2029年,大学则将在2032年达到顶峰。
如果按照这个时间推导,那么小学在2024年、初中在2027年、高中在2030年,大学在2033年,入学人数就会开始下滑。
AI生成
从目前的情况看,胡教授团队的结论确实完美预判了小学人数的下降时间。
这意味着,一切才刚刚开始,今天合并关闭的是小学,明天还会有更多初高中和大学会依次「历劫」,每个学段都会经历这个轮回。
学生少了,未来当老师还是铁饭碗吗?
学生少了,老师自然会多出来,这是不是意味着教师的“铁饭碗”要不保了?
先别急,包括西南大学在内的不少学者教授针对教师过剩的问题作过对应的推演。
西南大学的研究认为,2023-2024年是小学教师需求的巅峰期,人数约为686万,此后就会持续下跌,初中老师人数会在2026年达到峰值,约460万人,之后也要下降。
详细来看,2026-2030年间,小学教师的需求会减少147万人,但此时有82万名老师退休,即小学教师会多出65万人。
2031-2035年,小学教师需求要减少39万人,但这个时候又有102万人退休,此时反而还缺少63万名教师。
初中教师的情况有点相反。
2026-2030年,需求减少25万人,但退休的有58万人,缺口有33万人;但到了2031-2035年,初中教师的需求会减少150万人,退休大概68万人,这个时候则会多出82万人。
高中教师的需求呢?
有课题研究给出的答案是,2026年到2030年普高和职校依然缺少老师,但到了接下来五年(2031-2035年),普高老师会多出10到20万人左右,职校也会过剩,但数量大概只有五六万人。
所以,教师的铁饭碗会不会丢?其实还不能一概而论,不同阶段、不同地区、不同科目的情况都不同,这是一个会动态调整的过程。
对于打算未来想让孩子当老师的家庭,或已在岗的教师而言,提升实力固然很重要,但更要紧的是增强适应变化的能力,不能指望靠资历硬熬过去。
AI生成
现在针对小学教师过剩问题,有两套方法。
一个是让多出来的老师接受培训,之后分流到初高中任教,或是跨区调动到其他还有缺口的城市;另一种是转岗到事业单位等。
不管是哪种,最后都看的是,谁更有实力,谁更快接受转型。跟不上节奏的,可能真的会被淘汰掉。
中产父母当头一棒,择校又有新难题
学者教授预测的2030年或者2040年,看起来离我们还特别遥远,但五到十五年光阴也不过弹指一挥间。
少子化冲击一步步传导到教育领域,最后真正被推向风口浪尖的,正是千千万万有孩子的家庭。
学生越来越少,学校撤并调整,老师流动加剧,未来的择校会成为让无数家长头疼的新难题。
家长既要考虑选哪个学校比较好,还得看有没有得选,毕竟今天这所学校还健在,说不定明天就并入其他学校了,这种不确定性让家长无比焦虑。
如果只是想让孩子有个学上,这种焦虑或是担忧倒也不存在,毕竟学生少了,竞争小了,相比过往,上学会变得更容易。
但多数受过良好教育的家长,肯定不满足于仅仅让孩子去「上学」,真正追求的是「上好学」。
AI生成
而在关停潮之下,一方面好学校的竞争依然十分激烈,另一方面「好学校」的标准也在发生变化。
在未来,一些中小学必然会在资源优化的过程中沦为牺牲品,集团化办学、学区制可能会是常态,因此放宽眼界,评估好片区或教育集团的整体实力,而非紧盯一所学校,避免走进死胡同。
同时,学校的命运会越来越和政策相关,政府重点扶持的学校往往是潜力股,像稳定性高的九年和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很值得关注。
随着人口流动加速,城区原本的教育资源可能难以承载,于是会陆陆续续出现一批新学校。
但新建学校未必能长期稳定,真正能获得持续投入的是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校。
所以家长要关注政策规划,学会提前判断哪些学校可能处于边缘位置。
AI生成
少子化还有一个隐性效应,就是未来学校的压力比家长更大,它们为了吸引和留住生源,会想尽办法投入更多资源,展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尤其是会注重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
换而言之,未来不是孩子拼命去适应学校,而是学校会努力争取适合的孩子。
这就意味着,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家长有更多议价的空间和选择权。
那么在择校时,既要评估一所学校的稳定性和教育质量,还要考虑这所学校能否发挥出孩子的潜能,提供更多个性化的教学内容。
关停潮不是教育的末日,反而是一次大洗牌,对于家长而言,这恰恰是放下焦虑、看清局势、把握主动权的机会,也是重新审视教育目标的绝佳时机。
202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2506/t20250611_1193760.html
上海2024学年教育事业统计-小学
https://edu.sh.gov.cn/xxgk2_zhzw_tjsj_01/20250429/21c25fcd5d41462e9da449b6435dcbcc.html
2024-2025学年度北京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概况
https://jw.beijing.gov.cn/xxgk/shujufab/tongjigaikuang/202503/t20250324_4041836.html
2024年广州市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https://jyj.gz.gov.cn/gk/sjtj/content/post_10335667.html
我国人口规模和结构变迁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https://ciefr.pku.edu.cn/docs//2023-11/e8a557f6cc474c1ca1aee60e79833982.pdf
-每日教育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