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图上,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以及南亚的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这七个名字中均带有‘斯坦’的国家看似地理位置相近,语言中还都带有波斯或突厥文化的影子,为何却始终未能合并成一个统一的国家呢?
这片总面积超过5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拥有3.7亿多人口,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矿产资源,还拥有里海、阿拉伯海的出海口,按理说完全有潜力成为区域内的‘领头羊’。然而现实却是,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合并,彼此之间还时常存在摩擦和争端。
从血缘关系上看,这些国家似乎有着某种联系;但从文化层面来看,它们又各自保持着独立性。这究竟是历史的玩笑,还是地缘政治的必然结果?为何这块看似‘天作之合’的区域,却始终无法拼凑成一个完整的国家呢?
‘斯坦’一词源自古波斯语,意为‘某某之地’,如‘乌兹别克斯坦’即指‘乌兹别克人居住的地方’。历史上,从波斯帝国到阿拉伯帝国,再到帖木儿王朝,这一大片区域长期受到波斯文化主导的伊斯兰文明圈的影响。
尤其是中亚五国,它们曾是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其行政边界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由苏联根据民族分布、经济布局和战略考量人为划定的。当时,斯大林通过民族识别,将说突厥语的民族划分为哈萨克、乌兹别克、吉尔吉斯,说东伊朗语的定为塔吉克,游牧族群则单独设立土库曼共和国。
这些边界虽然看似按照民族来划分,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采取‘一刀切’的方式,甚至故意制造交错地带,以防止某一个民族势力过大。这为日后独立后的领土争端埋下了隐患,如乌兹别克和吉尔吉斯之间的飞地问题,至今仍未得到完全解决。
而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虽然不在苏联体系内,但它们的历史轨迹也深深嵌在南亚与中亚的交汇处。巴基斯坦于1947年从英属印度分离出来,主体民族包括旁遮普人、信德人、普什图人等,宗教上以逊尼派为主;阿富汗则自古以来就是‘帝国坟场’,部族林立,普什图人占多数,政治结构松散,长期受到内外势力的拉扯。
两国虽共享一条杜兰德线边界,但这条线是英国殖民者强行划定的,阿富汗历届政府都不承认,导致边境摩擦不断。因此,仅凭一个‘斯坦’的名头,根本无法支撑起国家统一的基础。
真正的决定因素,是民族、宗教、历史路径和外部干预的复杂交织。再往深了说,这几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和发展方向也存在巨大差异。中亚五国独立后,普遍走上了强人政治加资源依赖的发展道路。
哈萨克斯坦凭借石油天然气资源和靠近中国的区位优势,经济发展相对稳定;乌兹别克斯坦近年来推进改革,试图吸引外资,但整体仍偏保守;土库曼斯坦则实行封闭式治理,人均GDP虽不低,但信息管制严格;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则面临经济薄弱、水电资源争端等问题,政局时有波动。
相比之下,巴基斯坦是议会制共和国,军队在政治中扮演重要角色,长期与印度对峙,安全议题压倒一切;阿富汗则在过去二十年经历了美国主导的重建失败,塔利班重新掌权后,国际承认度有限,经济几乎瘫痪。
这种巨大的制度差异,使得区域整合变得难上加难。一个天天开会讨论市场经济改革的国家,与一个连女性上学都受限的政权,如何能够坐在一起谈联邦制?更别提能源分配、水资源管理、跨境安全这些敏感议题了。
咸海萎缩引发的灌溉用水争夺,阿姆河和锡尔河的上下游矛盾,早就让中亚国家之间火药味十足。巴基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虽然同属穆斯林国家,但在教派上也有分歧,巴基斯坦以逊尼派为主,塔吉克斯坦受波斯文化影响深,什叶派比例较高,宗教话语权根本对接不上。
还有一个关键点,那就是大国博弈的阴影始终笼罩这片土地。中亚被视为‘欧亚心脏地带’,谁控制这里,谁就在地缘战略上占据主动。
俄罗斯至今仍通过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和欧亚经济联盟维系对中亚的影响力,特别是在军事和能源领域。美国和欧洲则关注反恐、人权和地区稳定,曾在阿富汗驻军近二十年,虽然后撤了,但仍通过外交和援助保持存在。印度一直想绕过巴基斯坦进入中亚,推动恰巴哈尔港建设,加强与阿富汗联系。
土耳其则打着‘突厥语国家共同体’的旗号,试图增强文化软实力,2021年还推动成立了突厥语国家组织,把哈萨克、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和阿塞拜疆拉进同一个机制。但即便如此,这个组织也只是合作平台,并不涉及政治一体化。
换句话说,每个斯坦国背后都有不同的靠山或利益绑定,谁也不想轻易放弃自主权去加入一个谁都说了不算的‘超级国家’。
历史上也不是没人动过合并的念头。苏联解体初期,乌兹别克斯坦领导人卡里莫夫曾提出过中亚经济联盟的想法,但很快因各国利益冲突无疾而终。
后来区域合作更多体现在功能性领域,比如上合组织框架下的反恐协作、中亚区域经济合作计划里的交通联通项目,但这些都是浅层合作,离政治统一差了十万八千里。
国家的形成从来不是靠名字相似或者地理相连就能实现的。它需要共同的历史记忆、一致的身份认同、兼容的政治制度和强大的整合动力。
而这七个‘斯坦’国家,表面上共享一个词根,实际上分属不同文明交汇带,民族构成复杂,发展水平悬殊,外部依赖各异。它们之间的差异,远比那个‘斯坦’结尾带来的联想要深刻得多。
就像一锅炖菜,不能光看食材名字里都有‘菜’字就觉得能混一块儿炒香。有的适合爆炒,有的得慢炖,火候不对,味道全毁。
今天的中亚和南亚格局,是千百年来帝国兴衰、殖民划分、冷战对抗和民族建构共同作用的结果。未来会不会有某种形式的深度合作?或许会有,比如能源共同体或跨境电网,但要指望它们合并成一个国家,除非发生颠覆性的地缘变革,否则基本不可能。
国家不是小孩子玩的拼图游戏,不是形状对上了就能严丝合缝。人心不合,地图画得再圆,也拢不成一个完整的圈。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