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总工程师退休后养老金为何偏低?真实案例解析

时间:2025-09-23 10:18:48 来源:李苏章 作者:李苏章



在一次老同事聚会中,一位退休九年的苏女士谈起自己的养老金时,引发了众人的惊讶——这位曾担任纺织厂总工程师的老人,每月养老金仅有2678元。这一数字与人们对‘企业高管’的普遍认知存在显著差距,其背后的职业轨迹与行业变迁值得深入探讨。

总工程师≠高养老金:职务与职称的本质差异

苏女士退休前担任的‘总工程师’属于企业领导职务,而非技术职称。在计划经济时期,这类岗位虽为工厂领导班子副职,但薪酬体系与职称工程师存在本质区别。据其回忆,九十年代企业效益下滑时,作为班子成员的她月薪仅几百元,而同期效益良好的企业同级别管理者月薪可达数千元,甚至上万元。

从技术骨干到管理层的职业跃迁

1978年,25岁的苏女士作为大学生被分配至市纺织厂。仅在车间劳动半年后,她便调入厂机关技术科,开启了技术管理生涯。这家曾是市里骨干企业的纺织厂,巅峰时期产品畅销全国,员工福利优厚,‘米面油等生活物资经常免费发放’。然而,随着市场经济浪潮冲击,九十年代企业效益断崖式下跌,工资发放时常延迟,更遑论薪资增长。

企业破产后的坚守与退休待遇

2003年企业破产时,作为领导班子成员的苏女士选择留守处理善后事宜,直至55岁正式退休。其初始养老金仅1789元,九年后的今天也仅增至2678元。这一水平不仅低于同期其他破产企业退休管理者,更与现职企业高管动辄万元的退休收入形成鲜明对比。

历史制度下的养老金困局

苏女士的案例折射出特定历史时期的企业薪酬与养老保障特征: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部分传统行业因技术更新滞后、市场竞争力下降导致效益滑坡,进而影响员工长期收益。尽管其职业生涯从技术员晋升至总工程师,但企业破产导致的社保缴费基数偏低,成为制约养老金水平的关键因素。

(本文根据李苏章原创内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