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傅作义起义时,两位兵团司令拒起义投蒋后结局如何?

时间:2025-10-13 05:08:07 来源:阿器谈史 作者:阿器谈史

1949年初,中国命运的转折点悄然而至。华北大地战局明朗,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完成了对辽沈、淮海两大国民党军事集团的围歼。此时,下一个焦点落在了被团团围困的古都——北平。



城外,是林彪、罗荣桓率领的百万雄师,兵锋正盛;城内,则是手握数十万大军的国民党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他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临着战、和、走三重艰难抉择。这抉择不仅关乎他个人与麾下数十万将士的命运,更关乎北平这座千年古都的存亡,以及城中数百万百姓的安危。

最终,在多方努力下,傅作义将军顺应历史潮流,接受和平改编,使得北平这座世界闻名的文化古城得以完整保存。这一义举,至今仍为人称道。



分道扬镳:两位兵团司令的抉择

然而,在历史的洪流面前,并非每个人都能做出同样的选择。傅作义为民族大义奔走斡旋时,他的阵营内部却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他手下有两位手握重兵的兵团司令官,坚决反对起义,选择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傅作义决心走和平起义之路,过程并不顺利。最大阻力除来自南京方面外,更多来自他内部的嫡系将领,尤其是那些黄埔军校出身、被认为是蒋介石安插在他身边的“中央军”将领。其中,态度最坚决、立场最强硬的,就是时任第四兵团司令官的李文和第九兵团司令官的石觉。



这二位可不是等闲之辈。李文是黄埔一期毕业生,蒋介石的得意门生,一路从基层打拼上来,深得信任。石觉同样毕业于黄埔军校,是陈诚“土木系”的重要干将,对蒋介石的忠诚毋庸置疑。在他们看来,傅作义的“起义”等同于“投降”,是对党国、对校长的背叛。

因此,当他们察觉到傅作义的意图后,反应非常激烈。据说,他们曾多次找到傅作义,试图劝说他放弃和平谈判,坚守北平,等待南京方面的援军。然而,当时的局势下,他们口中的“援军”又在哪里呢?傅作义深知,负隅顽抗只会让北平变成一片焦土。



眼看无法说服傅作义,李文和石觉便开始暗中联络,甚至计划策动部队哗变,破坏和平起义。傅作义当然也清楚这两位“定时炸弹”的威胁,但他处理得非常巧妙,并没有采取激烈的手段。他知道这两人是铁了心要跟蒋介石走的,强留下来只会坏了大事。

于是,傅作义一方面稳住他们,一方面迅速解除了他们对部队的实际控制权。最终,在北平和平解放协议签订的前夕,傅作义“放”他们走了。他安排了一架飞机,让李文和石觉这两位坚决不起义的兵团司令,带着他们的亲信,飞往了南京。



南渡之后:蒋介石的“重用”

当李文和石觉乘坐的飞机降落在南京机场时,他们无疑被蒋介石视为“忠臣”的典范。在当时国民党内部一片愁云惨淡、投诚起义之声不绝于耳的情况下,他俩的到来,无疑给摇摇欲坠的政权打了一针强心剂。



蒋介石亲自接见了他们,对他们的“忠诚”大加赞赏,并许诺给予重任。很快,任命下来了。李文被派往西北,担任西安绥靖公署副主任,协助胡宗南固守大西北。而石觉则被派往东南,负责上海和舟山群岛的防御,扼守长江门户。从职务上看,这确实是“重用”,把最关键的战区交给了他们。

但此时的国民党政权早已是日薄西山,大厦将倾,任何局部的挣扎都已无法挽回败局。李文的命运尤其坎坷。他前往西北后没多久,解放军就发动了席卷西北的强大攻势。国民党军兵败如山倒,李文跟着胡宗南一路败退,最终在1949年底的成都战役中兵败被俘。

不过,故事到这里还没结束。据说李文后来利用看管松懈的机会成功逃脱,辗转经香港去了台湾。



石觉那边的情况稍好一些。他负责的舟山群岛防御,在国民党军大规模撤往台湾的过程中,起到了一个重要的中转和殿后作用。1950年5月,在完成了掩护任务后,石觉率领残部从舟山群岛,最终撤退到了台湾。他们成了最后一批从大陆撤离的成建制的国民党军队之一。

至此,这两位当初从北平飞出的将军,都在台湾这片孤岛上,开始了他们人生的下半场。



孤岛余生:晚景凄凉与悔恨

到了台湾之后,李文和石觉的命运再次出现了巨大的分叉,但最终的结局却都同样令人唏嘘。

先说石觉。由于他成功将数万部队带到了台湾,并且一直以来忠心耿耿,蒋介石对他还是相当信任和器重的。在台湾,石觉的仕途可以说是一路顺风。他先后担任了金门防卫司令官、参谋本部副参谋总长、联合勤务总司令等一系列军中要职,最后还晋升为陆军二级上将。从表面上看,他的选择似乎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功成名就,安享晚年。



然而,物质和地位上的成功却无法填补他内心的空虚和悔恨。据闻,石觉晚年时常独自一人登高,遥望大陆方向,神情落寞。他对当年的选择,尤其是未能与故土共命运,感到深深的遗憾。他可以拥有高官厚禄,却再也回不到生养他的那片土地。这种刻骨的乡愁,伴随了他余生的每一天,直到1986年在台北病逝。

再说李文。他的下场可能比石觉更符合世俗意义上的“凄凉”。他虽然历经艰险逃到了台湾,但蒋介石对这位打了败仗、丢了部队的将军早已没有了当初的信任和热情。在败退台湾的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没有了兵权和地盘的李文很快就被边缘化了。



起初,蒋介石只是给了他一个“国防部”中将高参的虚职,说白了就是靠边站。后来,他更是被安排到了台湾糖业公司当顾问。从一个统领千军万马的兵团司令到一个企业的闲职顾问,这种巨大的落差对一个军人来说是何等的煎熬。他当年为了“忠诚”而放弃一切,最终换来的却是被自己效忠的领袖所抛弃。



1977年,李文在台湾默默无闻地病逝了,结束了他坎坷而又落寞的一生。

结语

所以有人总结了那段历史,我觉得很恰当。一个人的命运,固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更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当个人的选择与时代的大势相逆时,即便有再多的挣扎,最终也难免被浪潮淹没,只留下一声令人唏嘘的叹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