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一十三 编辑|苏打水
主旋律题材剧一直是央视的“王牌”作品。从《跨过鸭绿江》《大决战》到《外交风云》,这些剧集凭借厚重的历史质感和真实的情感表达,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而《觉醒年代》《问苍茫》更是以豆瓣评分突破9.0分的成绩,成为口碑炸裂的佳作。
主旋律剧之所以能打动观众,正是因为它们以真实的故事和真挚的情感激发了观众的共鸣。眼下,央视再次推出了一部重磅大剧——《阵地》。该剧首播最高收视率突破1.9%,位列全国第二,仅播出两集便引发了观众的热烈讨论。可以说,抗战剧又将迎来一部爆款作品。
《阵地》讲述了1938年,在组织的推动下,夏衍(冯绍峰饰)和郭沫若(王劲松饰)等爱国进步文化人士共同开展抗日宣传,构筑“民族文化长城”的故事。该剧从“文化抗战”的视角切入,这在以往的抗战剧中并不多见。新剧仅用两招便迅速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
一是双线并行,节奏明快。
抗战题材剧最忌讳剧情拖沓,而《阵地》的节奏却相当紧凑。一首《义勇军进行曲》瞬间将观众带回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夏衍与田汉(张博饰)相继登场。
紧接着,《救亡日报》开始筹办,夏衍被任命为总编辑,而流亡海外十年的郭沫若被选定为社长。文化抗战的路线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但淞沪会战的爆发打破了平静。在蔓延的战火中,他们辗转广州、武汉。
最终,在组织的安排下,李克农(李晨饰)与夏衍带领两支队伍前往桂林,《救亡日报》在抗战大后方复刊。
剧中文化抗战与正面战场双线并行,各类元素的交织加剧了紧张急迫的氛围,营造了沉浸式的观感。
二是以小见大,群像真实。
从具体的人物切入全局是这类题材常见的叙事逻辑,而《阵地》将镜头对准了具体的人物。夏衍在寻找田汉时听到了《义勇军进行曲》,他没有打断,而是听着激昂的曲调热泪盈眶。
郭沫若因一纸言辞犀利的檄文被通缉后流亡日本。当他回到国内,刚下船便被朋友调侃:“这通缉令还没撤,你就敢回来。”而郭沫若毫不在意地说:“我是炎黄子孙,只是回家,有什么好怕的。”
剧中以具体的时间刻画具体的人物,即使没有惊心动魄的场面衬托,依然能把控细节,让角色鲜活起来。他们的选择与态度代表了爱国进步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身先士卒,不惧生死,真实鲜活的群像代入感极强。
节奏紧凑、逻辑清晰、质感真实、角色生动,这才是观众想看到的抗战大剧。
《阵地》的剧情扎实,演员阵容自然也不会拖后腿,其中三位演员的发挥最为稳健。
第一位,王劲松。
王劲松塑造的角色从未让人失望,无论是《琅琊榜》中的言阙,还是《风吹半夏》中的许友仁,他都演得入木三分。
在新剧中,王劲松饰演的郭沫若一身西装、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气质已经相当有说服力。他在码头与朋友们谈笑风生,爽朗潇洒;谈判时神色严肃,坚守底线,侃侃而谈,态度不卑不亢。这种“举重若轻”的表演方式,也只有王劲松这样的老戏骨能演绎得游刃有余。
第二位,冯绍峰。
虽然近几年冯绍峰没有什么出圈作品,但他的演技毋庸置疑。而这次,他在新剧中的表现比想象中更加亮眼。
他的表演细腻,听到歌曲后红着眼眶,泪光闪烁地转述消息,文人激荡的神思在他身上具象化。细节之外,冯绍峰还演出了角色的力量感,铿锵有力的陈词,不容置喙的神色,将坚韧的风骨展露得淋漓尽致。
冯绍峰在这部剧中的发挥令人惊喜。
第三位,李晨。
主旋律题材影视剧对李晨来说并不陌生,而这次他的表现又有突破。李晨在新剧中饰演了隐蔽战线上的杰出人物李克农。
他穿着黑色长衫,看起来是儒雅斯文的知识分子,将身份隐匿在人群中;但换回一身军装,他又能变得凌厉,沉稳中带着锋芒。李晨在不同场合的气质转变拿捏精准。
除此之外,剧中还有刘劲、佟瑞欣等老戏骨加盟,保剑锋、曹磊、李强等实力派演员也会在后续的剧情中亮相。
众多演技派同框飙戏,他们演活了角色,剧情也就对味了。
今年央视推出的几部抗战题材剧都各有惊喜。《我们的河山》描绘了敌后根据地的抗战历程,《归队》从东北抗联的十四年艰苦抗战切入。虽然都是以具体的人、事为锚点,但两部剧聚焦同一时期的不同地点,让观众能跨越历史的长河,重新感受一次那段艰苦且伟大的岁月。
而这部《阵地》也是如此,从文化抗战的角度讲述这段历史,构筑文化战线的阵地,也守住这块精神阵地。这部剧有潜力成为国产抗战剧中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