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新疆大石峡水利枢纽:世界最高土坝破解南疆千年水困

时间:2025-10-27 09:11:39 来源:涵豆说娱 作者:涵豆说娱

2025年9月,新疆大石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式下闸蓄水,这座高达247米的巨型大坝不仅刷新了世界纪录,更成为破解南疆千年水资源困局的关键工程。在天山脚下的峡谷间,这座相当于80层楼高的“水塔”正以科技之力重塑南疆的水生态格局。



南疆千年水困:从“生命之河”断流到生态危机

塔里木河作为中国最长内陆河,全长2486公里,滋养着南疆1200多万人口。然而,自上世纪70年代起,这条“生命之河”下游彻底断流,持续近30年的干旱导致1692万亩原始胡杨林大片死亡。作为“沙漠守护神”的胡杨林衰败,直接威胁到南疆绿洲的生存——塔克拉玛干沙漠与库鲁克塔格沙漠可能合拢,绿洲面临被吞没的风险。

更严峻的是水资源时空分布极度失衡。夏季冰川融水汹涌,常引发洪涝灾害;春秋两季农田急需灌溉时,河道却干涸见底。阿克苏地区作为“中国红富士之乡”,春季灌溉保证率仅50%,农民不得不减少种植面积或改种耐旱作物,农业发展长期受限。



悬崖峭壁间的超级工程:247米世界最高土坝如何建成?

面对极端水情,大石峡峡谷成为理想建坝地点。这里地势险峻,是天然的“瓶颈”,但建设难度堪称“地狱级”:地处地震多发区,抗震设防烈度达8度;年平均大风天数超150天,冬季最低温-30℃,夏季地表温度达50℃,昼夜温差超15℃。

2017年12月,总投资89.97亿元的大石峡水利枢纽工程开工。这座高247米的大坝比三峡大坝高62米,库容11.7亿立方米,相当于6个天山天池的蓄水量,创造了混凝土面板砂砾石坝的世界最高纪录。为确保质量,建设团队采用北斗定位、5G传输等数字化技术,将填筑过程从“经验控制”升级为“数据控制”。



生态修复与农业保障:胡杨林重生与灌溉革命

大石峡工程的核心价值在于生态修复。每年可向塔里木河干流生态输水34.2亿立方米,相当于此前26次生态输水总量的三分之一。随着地下水位回升,胡杨林覆盖面积预计以每年12%的速度扩张,重新构筑起南疆生态屏障。

工程特别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投资6500万元建设鱼类增殖站、集运鱼系统和仿生态鱼道,保护塔里木裂腹鱼等7种土著鱼类。近三年已人工增殖放流鱼苗14.1万尾,存活率超60%。

对农民而言,灌溉保障是直接利好。阿克苏地区800余万亩农田的灌溉保证率将从50%提升至75%,春旱缺水问题得到根本缓解。温宿县农民图尔贡·谢木西表示:“以前春天最担心缺水,现在可以把荒地都种起来,收入肯定提高。”



防洪、发电与就业:全方位赋能区域发展

在防洪减灾方面,工程通过水库与下游堤防联合运用,将库玛拉克河防洪标准从5年一遇提高至10年一遇,阿克苏市防洪标准从30年一遇提升至50年一遇。南疆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洪水威胁大幅降低。

清洁能源供应方面,工程安装3台25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年均发电量18.93亿千瓦时,满足200万人用电需求,并承担南疆四地州电力调峰任务。同时,工程创造直接和间接就业岗位超5000个,推动当地农牧民向现代服务业转型。



从“靠天吃饭”到和谐共生:南疆水未来的新篇章

大石峡水利枢纽的成功投运,不仅创造了世界工程纪录,更为破解南疆千年水资源难题提供了现实路径。随着叶尔羌河、和田河等流域类似工程的推进,塔里木河全流域水资源调控体系正在形成。南疆“靠天吃饭”的历史即将终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正在展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