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致敬文化战士:解析抗战剧《阵地》的精神力量

时间:2025-09-24 11:25:56 来源:桂林日报社全媒体 作者:桂林日报社全媒体


9月2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第7版刊发专题文章,深度解析电视剧《阵地》如何以文化视角重现抗战历史,致敬以笔为枪的文化战士。

文化抗战的双重阵地:物理与精神的双重坚守

电视剧《阵地》突破传统抗战剧的叙事框架,将镜头对准抗战时期的文化战场。编剧指出:“抗日战争包含两块阵地——前线与日军拼刺刀的物理阵地,以及以文化为武器的精神阵地。唯有同时守住这两块阵地,胜利才真正属于中华民族。”剧中通过郭沫若、巴金、茅盾、徐悲鸿等100余位真实文化名人的群像塑造,展现了他们在桂林等文化据点以笔为刀、以文作枪的壮举。

群像剧中的文化百科:从作品到精神的深度挖掘

作为一部“文化百科式”电视剧,《阵地》以群像叙事呈现抗战时期文化名人的集体觉醒。剧中涉及的《屈原》《梁红玉》等作品并非普通古装剧,而是蕴含爱国抗争思想的思想启蒙;而《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等抗战之声,则通过音乐传递民族危亡时刻的呐喊。艾青那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的诗句,正是其抗战期间在桂林创作的《我爱这土地》中的经典段落。观众可通过边看剧边查阅百科的方式,深入理解文化抗战的细节与内涵。

风花雪月与刀光剑影:家国情怀的双重表达

剧中虽包含虚构人物与爱情故事,但其“风花雪月”均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风是铁马秋风,花是战地黄花,雪是楼船夜雪,月是边关冷月。开场的东北抗联战斗、南京大屠杀场景,与韩大勇的壮烈拼杀形成强烈对比,既展现文化人的内心激荡,也凸显战争的残酷现实。这种叙事手法打破了传统抗战剧的单一维度,将个人情感与民族大义融为一体。

历史回望与未来昭示:文化阵地的重要性

文章强调,抗战是全民全面的抗战,毛泽东同志曾指出革命需靠“枪杆子”与“笔杆子”并重。《阵地》的价值不仅在于重现历史图景,更在于揭示民族精神高地需用理想信念与文化自信坚守的真理。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该剧与《我们的河山》《归队》等作品共同构成抗战题材创作的新范式,彰显文艺工作者传承抗战精神的历史使命。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桂林市融媒体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