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 何
2025年社保缴费基数调整的靴子终于落地。9月18日,上海、北京、浙江、江苏等地同步公布最新社保缴费基数,这场持续两个多月的"数据难产"终于揭晓答案。尽管涨幅较往年明显收窄,但灵活就业群体的缴费压力依然引发广泛关注。
与往年分散发布不同,今年长三角、京津冀等经济重镇选择在同一天下午公布数据。更耐人寻味的是,各地调整比例呈现高度一致性:上海社保基数上调1%,其他地区普遍维持在1.5%左右。这种"集体默契"背后,折射出政策制定者对经济形势的谨慎判断。
在统一调整框架下,各地政策呈现明显差异化特征。北京以5%的缴费下限涨幅领跑全国,将社保最低基数直接与社平工资的60%挂钩,导致灵活就业者月均负担增加68元,年增支出超800元。这种"一步到位"的调整方式,虽然符合政策规范,却让低收入群体感受到切肤之痛。
相比之下,上海延续了近两年的谨慎风格。自2019年以来,其社保基数年均涨幅超9%,而2024-2025年连续两年将涨幅控制在1%左右。这种"软着陆"策略,既维护了政策连续性,又避免了缴费压力的骤然增加。
社保基数核定依据的"全口径平均工资",始终是争议焦点。该数据仅涵盖城镇非私营与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将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2.3亿灵活就业者排除在外。更值得关注的是,统计口径将个人缴纳的五险一金、甚至实物福利都计入工资总额,这种"注水式"计算方法,导致社平工资数据与民众实际感受存在显著偏差。
这种统计偏差形成"武当梯云纵"效应:当社平工资持续上涨时,处于缴费基数下限的群体即便实际收入未增,也需承担更高缴费。数据显示,北京2025年社保下限达7162元,较上年增加341元,而同期最低工资标准仅2420元,两者差距持续扩大。
社保制度的本质是代际转移支付,其可持续性取决于缴费人口与领取人口的比例。当前中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2.97亿,而2023年新生儿仅902万,这种倒金字塔结构正在动摇制度根基。国家卫健委预测,2035年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占比超30%,届时每2.5个年轻人需赡养1位老人。
财政补贴数据更直观展现压力:2023年全国半数省份养老金收不抵支,中央财政补贴规模超2万亿元。当经济增长无法填补缺口时,提高缴费基数、延长缴费年限成为最直接的选择。但这种路径依赖正在形成恶性循环:基数越高,低收入群体弃保率上升,反而加剧资金紧张。
面对制度困境,本文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改革方案:将基础养老金计发基数由社平工资改为最低工资标准。国际经验表明,最低工资应占社平工资的40%-60%,而上海2025年该比例仅为22%,存在显著倒挂。
该方案具有三重优势:其一,建立最低工资与退休待遇的正向关联,强化工资增长动力;其二,缓解低收入群体缴费压力,降低弃保率;其三,促进社会公平,避免"交得多领得少"的悖论。当社会认为2740元最低工资足以支撑劳动者基本生活时,同理也应能保障退休人员基本需求。
在经济增速换挡期,社保制度改革已从技术问题升级为社会问题。过去"效率优先"的发展模式,正在遭遇人口结构变化的严峻挑战。当年轻人选择"躺平"、灵活就业者放弃保障时,或许该重新审视:我们是否在追求效率的过程中,过度牺牲了社会公平?
调整分配体系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将基础养老金与最低工资挂钩,不仅是数学公式的改变,更是价值取向的调整。毕竟,一个让外卖骑手交不起社保、让退休老人领不到体面养老金的社会,终将失去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全文完,感谢阅读。若您认同本文观点,欢迎点赞转发,让更多人关注社保改革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