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丨苏木
文丨苏木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为偶像搭上自己的人生,会有什么后果?答案令人唏嘘:亲情、未来,甚至生命,都可能变得一文不值!杨丽娟的追星悲剧,正是这样一个极端案例。

1994年,17岁的杨丽娟梦见刘德华对她微笑。这个虚幻的笑容,成了她人生的全部。从此,她将所有精力投入到追星中,把对偶像的崇拜凌驾于亲情之上。

如今47岁的她,在超市做理货员,月薪2000元,住在没有电视的廉租房里。曾经,她把对偶像的单向崇拜视为最珍贵的东西,却因此挤走了身边的亲情。
杨丽娟的卧室成了追星的“主战场”:墙上贴满刘德华海报,旧了破了用胶带粘好;拒绝与现实中的朋友交往,生怕打扰这个“小世界”。每天的生活就是看VCD、听《忘情水》,晚上抱着印有偶像头像的毛巾才能入睡。

父母成了她追梦的“工具人”:母亲捡废品补贴家用,摔断腿也得不到她的关心;父亲为凑钱急得满嘴起泡,她视而不见。当年,她甚至要求卖掉单位分的老房子,花光所有积蓄,只为换一张去香港见偶像的门票。
这场悲剧,与父母的溺爱密不可分。从默许女儿退学开始,杨勤冀夫妇的付出越来越没有底线。一开始是投入感情,后来动用家底,卖掉承载回忆的老房子,换的不过是去香港的路费。

到最后,杨丽娟的父亲甚至想过卖肾,只为满足女儿见偶像的心愿。在他眼里,一个健康的器官,竟抵得上一张门票。
2007年春天,这场疯狂在维多利亚港画上句号。杨丽娟的父亲穿着单薄的鞋,在冷雨中跑前跑后,只为让女儿在歌迷会上远远看偶像一眼。可她不满足,又哭又闹,非要单独见面。

最终,杨勤冀写下七页遗书,跳入冰冷的海水。他想用自己的命,换女儿那个虚幻的梦。这场以爱为名的交易,输得一干二净。
父亲去世后,杨丽娟的偏执价值观终于改变。站在破碎的家面前,她不得不重新思考什么才真正值得珍惜。

回到兰州后,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烧掉海报。看着火焰吞掉海报上的笑容,她哭了很久,也烧掉了前半生赖以为生的虚幻。之后的日子,她的生活全是最实在的小价值:超市的工资,是活下去的本钱;廉租房,是遮风挡雨的地方。

陪着老母亲,是补回亲情;参加社区合唱团,是不用花钱的快乐。这些细碎的事,与当年变卖家产、千里追星比起来,简直是两个世界。
杨丽娟的故事是个极端例子,但不是独一份。有的学生为给偶像打榜花光生活费,有的人为追行程逃课旷工,还有人在网上当键盘侠攻击批评偶像的人。他们与杨丽娟,其实是一个逻辑,只是没那么疯狂而已。

天上的星星,本来是给走夜路的人指方向、送光亮的,不是用来占有的。
参考资料:
中国青年网《当年痴迷华仔的粉丝杨丽娟怎么样了 回顾刘德华的粉丝杨丽娟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