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张雪峰改口引热议:是真认怂还是另有隐情?

时间:2025-10-27 16:05:45 来源:亮见 作者:亮见



在舆论场沉寂一个月后,知名教育博主张雪峰以全新姿态回归公众视野。这位曾以'毒舌'著称的考研导师,此次复出后展现出令人意外的温和态度,尤其对文科专业的评价发生180度转变,引发网络热议。

当被家长询问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方向时,张雪峰一改往日批判姿态,列举出编剧、自媒体文案、销售等多元职业路径,更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这类宏大叙事词汇进行包装。这种转变与其早年'文科就是服务业,核心是舔'的尖锐言论形成鲜明对比,甚至曾公开表示'孩子要报新闻学就打晕换专业'。



面对'认怂'质疑,观察者指出其直播中的微表情管理:刻意夸张的语调、突然提高的嗓音以及挥舞的手势,暴露出话语背后的讽刺意味。这种'正话反说'的表述方式,反而印证其骨子里对文科评价体系的保留态度。

实际上,张雪峰始终存在双重人格:作为考研导师的业务身份与作为舆论意见领袖的公共身份。前者为其带来直接经济收益,后者则通过制造话题持续占据热搜榜。其业务范围涵盖志愿填报、考研指导等关键教育决策节点,言论必然触及阶层流动等敏感议题。

这种矛盾性恰是当代社会的缩影。张雪峰既渲染教育焦虑,又打破体制内信息壁垒;既被质疑收割流量,又确实提供实用建议。正如感冒症状反映健康问题而非病因,张雪峰现象本质是社会转型期的症候表达。

作为考古、历史专业出身的文科生,笔者虽不认同其'一棍子打死'的专业评价逻辑,但认为应保持舆论场多元声音。允许张雪峰式表达存在的社会,比消音处理更显包容。至于其被禁言归因于文科生报复的说法,实则低估了问题复杂性——若文科群体真有如此能量,当初何需承受多年专业贬损?

这场争议揭示的,是教育选择与社会流动之间的深层博弈。张雪峰的言论价值不在于其正确性,而在于它触发了对专业价值、职业尊严的系统性思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