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舆论的聚光灯聚焦于郑智化登机事件的“连滚带爬”争议时,我们更需思考:如何让无障碍环境真正从“有”走向“优”?
文 | 蒲 琳
一场因“连滚带爬”引发的舆论风暴,在监控视频曝光后迎来戏剧性反转。这场风波不仅关乎个人言论的边界,更折射出社会对残障人士权益的深层关注。
10月27日13时左右,台湾歌手郑智化在微博发文澄清“深圳机场登机事件”。他承认“连滚带爬”的用词源于登机过程不顺的情绪宣泄,并为此道歉。同时,他特别感谢机场服务人员,尤其是推轮椅的小哥“直接搀扶我的腿进机门”,呼吁公众勿因个人言论迁怒工作人员。

10月25日,郑智化发文批评深圳机场“无人性”,称远机位升降车与机门存在25公分落差,导致轮椅无法推进,且司机“冷眼看着我连滚带爬进飞机”。此文迅速引发全网声援,公众对机场无障碍服务的质疑达到顶峰。
当晚,深圳机场回应称,登机车与舱门需保持20cm高度差符合安全规范,最终在工作人员协助下郑智化安全登机。机场承诺将完善服务流程。
10月26日凌晨,郑智化再度发文,表示接受机场道歉,并强调“希望借由此事优化对残疾人士的服务”。然而,随着监控视频曝光,舆论风向骤变。

监控显示,郑智化在舱门前手持拐杖,由机场人员搀扶,舱内空姐接应。整个过程中,工作人员全程协助,未见“连滚带爬”场景。部分网友质疑视频剪辑,但更多人认为郑智化用词夸张。
脱口秀演员黑灯的比喻引发共鸣:“有门的情况下,非要让人从狗洞出去,这是尊严问题。”郑智化作为公众人物,在众目睽睽下被困机舱口,心理微妙可想而知。

尽管郑智化用词欠妥,但事件暴露的无障碍设施问题不容忽视。残疾歌手李琛表示:“我也曾有过类似经历,无障碍设施和服务意识仍需提高。”
从视频看,廊桥与舱门的落差对正常人而言微不足道,但对轮椅使用者却是难以跨越的障碍。民航机长陈建国指出,问题可能源于升降车与机型不匹配,或司机操作、地面配合失误。

事件推动深圳机场联合航司立行立改:
这些措施不仅便利了残障人士,也引发社会对无障碍环境的关注。正如郑智化所言:“事件引发的对少数群体利益的关注,比我个人感受意义更大。”
中国残联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中国残疾人总数超8500万。然而,公共场域中残障人士的身影依然稀少,这与城市配套设施的缺陷密切相关。
2023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正式施行,将“倡导性”规定转向“强制性”规范。此次事件的价值在于,它超越了对错评判,引发了更深层的思考:
无论如何,真正需要被正视的问题不应淹没于对个人的指责中。让无障碍环境从“有”到“优”,才是这场风波最大的意义。

资料来源:都市现场、大河报、深圳机场发布、新黄河、新京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