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互联网行业流传着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中国互联网企业的终极形态是金融公司。从美团金服、小米金融到花呗借呗、抖音放心借,几乎所有头部平台都开辟了借贷业务。这种集体转型背后,暴露出一个更严峻的现实——我们的征信系统正在将全社会推向“老赖温床”的边缘。
互联网借贷狂潮:从消费贷到全民负债
与苹果、谷歌等国际科技巨头坚守主业不同,中国互联网企业几乎全员涉足金融领域。这种集体转型并非偶然:当流量红利见顶,超额消费成为维持增长的核心手段。平台通过“30天免息”“分期免手续费”等话术,诱导用户透支未来收入,将普通消费转化为长期债务。
数据显示,2023年互联网消费贷余额突破15万亿元,其中90后群体人均负债达12.7万元。这种“普惠金融”的表象下,实则是将风险转嫁给个体消费者的商业逻辑。
制度缺陷:没有破产保护法的征信困局
中国征信体系借鉴自西方,但关键配套制度——个人破产保护法始终缺位。在欧美国家,债务人可通过申请个人破产获得债务豁免:法院裁定还款计划后,剩余债务在约定期限后一笔勾销。这种制度设计使金融机构必须审慎评估风险,避免过度放贷。
反观国内,房贷违约者需承担无限责任:即便房产被拍卖,若不足清偿贷款,借款人仍需终身偿还差额,并背负“失信被执行人”标签长达五年。这种设计使银行在借贷关系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却将系统性风险转嫁给整个社会。
银行双重标准:从“有限责任”到“家族连坐”
当前信贷市场呈现荒诞图景:一方面,银行对民营企业设置苛刻条件,要求企业主以个人资产甚至亲属担保;另一方面,对国企城投公司却不断展期降息。某城商行要求企业贷款需“三代签字”的案例,暴露出风险控制的畸形化。
这种差异导致两个恶果:其一,正规经营者因无法满足抵押要求被迫造假“骗贷”;其二,金融机构资源向低风险客户集中,加剧实体经济“抽血”。数据显示,2024年民营企业贷款占比不足30%,而城投平台债务余额已超60万亿元。
劣币驱逐良币:征信系统的恶性循环
当900万“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成为公开秘密,当银行被迫对不良贷款展期,整个借贷生态已濒临失衡。包装公司通过美化流水帮助企业“骗贷”,助贷机构收取高额手续费,这些灰色产业的存在恰恰印证了制度缺陷。
某股份制银行风控总监透露:“现在敢放贷的只有两类:一类是敢造假的,一类是根本不用还的。”这种扭曲的信贷结构,最终导致中小银行坏账率飙升,2025年上半年已有12家城商行被接管。
破局之路:重构风险共担机制
解决当前困局需双管齐下:短期应建立个人破产制度,设定债务豁免上限(如50万元以下债务可申请破产);长期需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将非银行信用数据(如纳税、社保)纳入评估,减少对抵押物的依赖。
德国“双轨制”信用体系值得借鉴:其通过公共信用平台与商业征信机构互补,既保障金融机构风险可控,又避免将个人逼入绝境。相比之下,我国当前征信系统更像单边武器,最终可能反噬金融体系自身。
当银行沉迷于“零风险”幻觉,当借贷市场充斥包装大师与老赖,这场由制度缺陷引发的危机,正在动摇经济运行的根基。改革已非可选,而是生存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