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1991年徐远举之女大陆寻真相:国民党特务的生死谜局

时间:2025-10-28 06:11:59 来源:博览历史 作者:博览历史

1991年的北京,一场特殊的会面在静谧中展开。一位从台湾远道而来的女士——徐继红,坐在时任公安部顾问姚伦的对面。空气中弥漫着难以言说的复杂情绪,因为她的身份特殊:正是国民党军统“三大杀手”之一、外号“徐猛子”的徐远举之女。

在一番沉默的对视后,徐继红抛出了一个埋藏心底近20年的问题:“我不是来追责的,我只想知道,我父亲到底是怎么死的?”

徐远举:军统“活阎王”的罪恶人生

徐远举,黄埔军校七期毕业生,本应前途光明,却一头扎进戴笠的特务组织,练就审讯、暗杀的“绝活”。沈醉的母亲曾评价他“圆眼尖嘴,看着就凶”,外号“徐猛子”,那张“随时准备咬人的疯狗”般的脸,成了无数革命者的梦魇。

他的“功绩”是用鲜血写成的:破坏中共重庆地下党组织,摧毁《挺进报》,导致江姐等130多名地下党员被捕;策划遥控杨虎城将军灭门案,连几岁的“小萝卜头”也未放过;重庆解放前夕,下达“不准留下活口”的命令,制造“11·27大屠杀”,167名志士惨遭毒手。据不完全统计,死于徐远举之手的人数超过400人,他自己也在悔过书中承认罪行“震骇中外,令人发指”。

1949年,徐远举在昆明被起义的卢汉扣押,成了被上司毛人凤抛弃的棋子。历史开了个巨大的玩笑:曾经的施虐者,被关进自己亲手打造的人间地狱——重庆白公馆。

徐继红的“交易”:死亡证明背后的现实需求

回到1991年的会客厅,徐继红的提问看似简单,实则隐藏着现实目的。当时的台湾政策规定:国民党时期军政官员若在大陆被俘后病亡,而非被判刑处决,其家属可向当局申请抚恤金。徐继红此行的真正目的,正是为了拿到一份大陆官方出具的、带有公章的死亡证明。

这不仅是解开心结,更是为了完成家庭在现实层面的生存需求。几十年前,她的父亲作为国民党最锋利的“刀”,与共产党殊死搏斗;几十年后,她却需要共产党的官方文件,去向国民党当局申领一笔钱。曾经的意识形态对立、血海深仇,在时间的冲刷下,最终被简化成了一道横跨海峡的行政审批程序。

接待徐继红的姚伦,正是当年功德林战犯管理所的负责人。他深知,无论徐远举曾犯下多大的罪行,眼前这个女人首先是一个女儿。历史的恩怨再大,也不应由下一代来无休止地背负。姚伦从档案中找出徐远举死亡的全部记录,详细写明死亡时间、地点、病因及抢救过程,并以官方名义盖章。

这份文件冷静、客观,没有任何情绪化的评判。徐继红拿着证明连声道谢,这笔“终极交易”至此完成。据说,回到台湾后,她凭着这份证明,成功领到了那笔抚恤金。

徐远举的“交易”:用坦白换自由的失败尝试

徐继红的“交易”成功了,但她的父亲徐远举,生前却一直在进行一笔最终失败的“交易”。1956年,徐远举作为“重点改造对象”,被移送到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那一刻,他欣喜若狂,认为这是被重视的信号,是重获自由的希望。

为了活下去,为了早日获得特赦,这位曾经的“活阎王”开始了他的另一场“豪赌”——用彻底的坦白,交换自己的新生。他成了功德林里最积极的“卷王”:开会抢着发言,写检举材料比谁都多都快;写下长达20万字的《血手染红岩》,将自己所知的军统内幕和盘托出,这些材料至今仍是研究民国特务史的珍贵史料。

他还自费购买《资本论》,在书页上写满密密麻麻的批注。在悔过书中,他写道:“痛恨蒋介石将我由人变成了魔鬼,感谢毛主席把我由鬼变成了人。”这一切,都是他摆在桌面上的筹码。他试图用自己的“合作价值”和“改造表现”,与政府做一笔交易,换取一张特赦令。

然而,命运再次与他开了玩笑。1959年第一批特赦,没有他;1960年,老同事沈醉被特赦,临走时拍着他的肩膀说:“下批肯定有你。”可是一批又一批,名单上始终没有“徐远举”三个字。他一次次作为在押战犯代表,上台致辞,送别获得自由的同伴,那份内心的煎熬与失落可想而知。

徐远举之死:性格悲剧与命运的终局

1973年1月19日,在缝纫组劳动时,徐远举因十几件衣服质量不合格被要求返工。这件小事,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他认为自己被针对,积压了十几年的怨气、失望和绝望瞬间爆发,与检验员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当晚,在北京零下十几度的严寒里,这位59岁的老人做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举动——用一大盆刺骨的凉水从头浇到脚。

洗完澡后,他应声倒地,脑溢血急性发作。由于当时监狱管理制度的僵化和审批流程的繁琐,他未被及时送往大医院。直到21日上午,他才被紧急送往复兴医院,但为时已晚。一天后,徐远举抢救无效死亡。

周恩来总理在看到报告后,曾质问“为什么19号发病,21号才送医院?”,并下令调查。最终结论是:死亡的直接诱因是其自身行为,但救治过程确实存在延误。

徐远举的死,是他个人性格的悲剧,也是他那笔“人生交易”彻底失败的结局。他用尽全力想活下去,最终却以一种近乎自毁的方式,为自己的人生按下了停止键。

参考资料:
《沈醉回忆录》,沈醉著
《我的罪行实录》,徐远举原稿节选,载于《战犯改造纪实资料汇编》
《功德林战犯管理所纪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