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675亿投资梦碎!郭台铭与富士康的美国困局与中国崛起之路

时间:2025-10-29 20:04:13 来源:通文知史 作者:通文知史

谁能想到,当初夸下海口,如今却让郭台铭“灰头土脸”?2017年7月,富士康创始人郭台铭站在白宫,雄心勃勃地宣布投资100亿美元(约合675亿人民币)在威斯康星州建设液晶面板工厂,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盛赞其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八年过去,这座曾被视为制造业回流美国象征的工厂,从计划的10.5代线降级为6代线,最终沦落至生产咖啡自动售货机。而在地球的另一端,中国面板企业已悄然占据全球市场的半壁江山。

富士康的全球化战略始于2016年那场引起轰动的收购。当年,台湾鸿海集团以66%的股权控股日本夏普株式会社,完成这场“世纪联姻”。



作为“液晶面板之父”的夏普,在全球拥有11.7万件专利,仅液晶面板专利就达1.9万件。而收购夏普是郭台铭战略布局的关键一步。他看中的是夏普两大核心资源:液晶面板技术和家电品牌影响力。

通过收购,富士康希望获得夏普的IGZO技术,追赶三星电子等韩国企业,防止三星获取夏普技术后形成更大的行业垄断。



郭台铭的战略非常明确,利用夏普的技术和品牌,摆脱低利润率代工业务,向高端市场进军。收购夏普后的富士康,急需建设新的生产线来推广IGZO技术,这本可在产业链完善的中国大陆迅速落地。然而,郭台铭却选择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2017年,富士康在美国威斯康星州的投资被视为制造业回流美国的标志性项目。威斯康星州政府承诺提供40亿美元补贴,包括28.5亿美元的税收减免和7.64亿美元的基建拨款。特朗普亲自出席项目奠基仪式,称郭台铭为“最伟大的商人”。准确地说,现实很快击碎了梦想。

威斯康星州没有任何面板产业基础,富士康不得不从墨西哥进口80%的原材料,导致物流和关税成本激增。且供应链的短板使得单台成本大增3000美元。



人力成本更是惊人,美国工人时薪高达37美元,是越南的12倍,而且当地技术工人严重短缺,富士康根本招不到足够的员工。项目进展步履维艰。到2019年,招聘人数仅达到目标的22%,威斯康星州两次拒绝税收补贴申请。

富士康被迫不断调整投资计划,最终在2021年将投资额从原计划的100亿美元大幅降至15.76亿美元,就业岗位也从1.3万个缩水至1454个。截至2024年,实际到位资金仅6.72亿美元。



而曾经的宏伟工厂如今只能转向低附加值产品生产,而州政府却背负了3亿美元的基建债务,园区内3000英亩土地大多荒废。2025年8月,富士康不得不低价出售其在俄亥俄州的汽车工厂,标志着其美国制造业野心的彻底失败。

而正当富士康在大洋彼岸苦苦挣扎之际,中国面板产业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



曾经,夏普是全球液晶面板技术的霸主,如今,中国企业已成为全球面板市场的主导力量。2025年上半年,全球面板营收达到562亿美元,京东方排名第一,持续扩大领先优势,TCL华星光电增长迅速,与三星显示、LG显示并列前三。

中国在大尺寸显示领域已占据全球90%以上的市场份额。2024年,中国“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超过18%。



且中国正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这些领域将催生出数个万亿级甚至更大规模的市场。技术的飞速进步支撑了中国面板产业的崛起。

如今,中国已建成超过3.5万个智能工厂,在量子技术、生物制造、脑机接口等未来产业也取得突破性进展。上海NeuroXess公司已成功开发出脑机接口设备,能够让癫痫患者仅通过思维表达复杂的中文句子。



而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使得曾经依赖的成本优势逐渐转化为技术优势和产业链完整优势。在深圳,人形机器人已能精准抓取各类零件;宁德时代打造的“黑灯工厂”,通过AI技术替代了70%的人工质检岗位。这些变化发生在郭台铭将注意力转向西方的短短几年间。

然而面对海外投资的连续失利和中国市场的快速变化,富士康不得不重新调整其全球战略。



2025年7月,富士康宣布投资10亿元在郑州建造新的总部大楼,并在中国多地新增6条AI服务器生产线。资本市场的反应最为直接,富士康在A股的上市主体“工业富联”市值一度突破9000亿元人民币。

与在海外受挫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富士康在中国的业务迎来了爆发式增长。



它成为了芯片巨头英伟达在中国唯一能够生产全系列顶尖AI服务器的厂商,这一独家协议使其迅速抓住了市场风口。如今,富士康在全球AI服务器代工市场中份额已超过四成。

富士康的角色也在发生质变,它已不再是那个纯粹听从指令的代工厂,而是开始向产业链上游延伸,掌握核心技术。



公司不断投入于800G高速交换机、液冷散热等前沿领域的研发,从被动的指令执行者转型为主动的技术解决方案提供者。曾经的“代工巨头”正在中国技术的浪潮中寻找新的定位。

八年前,郭台铭站在威斯康星州的土地上,展望那座计划中的“世界第八大奇迹”时,没有多少人能预料到今天的结局。



富士康在印度同样遭遇挫折,紧急调回派驻印度的300多名中国工程师,其印度生产的iPhone良品率不足50%。而中国大陆的面板产业链已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富士康市值曾暴增6000亿,但这不是因为它在美国的工厂,而是其在中国AI服务器市场的地位。

只能说,全球产业转移的浪潮中,真正的赢家从来不是那些追逐短期政策红利的企业,而是深耕本土、把握产业变革趋势的国家与公司。而如今郭台铭回到大陆便是最好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