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2036年奥运申办遇冷,国际奥委会为何期待中国接棒?

时间:2025-10-30 08:29:21 来源:丁丁鲤史纪 作者:丁丁鲤史纪

国际奥委会正面临2036年奥运会申办的棘手局面——这届赛事俨然成为一块“烫手山芋”。据公开信息显示,已有二十余个国家在初步评估后选择退出申办流程。近年来,奥运承办国普遍面临挑战:2016年里约奥运会部分场馆因后续运营规划不足,截至2024年仍处于闲置状态(据巴西《圣保罗页报》报道);2020年东京奥运会亏损约1300亿日元,数据来自2022年东京奥组委财务报告;2024年巴黎奥运会与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的“连续承办”,实则是因前期申办阶段缺乏其他候选城市,两地才最终接手。曾几何时各国争相申办奥运的盛况已难再现,如今多数国家对承办权的态度更趋谨慎。



在此背景下,国际奥委会将目光投向了中国。中国的基建效率、疫情防控期间展现的组织能力与成熟的安保体系,早已通过国际赛事得到验证。以北京冬奥会为例,赛事场馆从开工建设到竣工仅用4年时间,闭环管理期间实现疫情零传播,且赛事期间安保事件发生率创历史同期最低(据北京冬奥组委总结报告)。不过,中国此次并未明确表达申办意愿:2008年北京奥运会通过赛事向世界展现开放姿态;如今,国内高铁网络完善、新能源产业发展、民生保障提升等议题,被视为与民众利益更直接相关的优先级方向。对于部分西方媒体对中国暂不申办的讨论,本质上是对中国发展阶段与需求变化的认知差异——如今的中国,已无需通过承办奥运会来证明自身的综合实力。



从全球其他潜在申办方来看,各国的困境同样明显。美国联邦政府与各州就奥运申办的权责划分存在分歧,在资金承担、场馆建设等核心问题上互相推诿;俄罗斯受国际体育赛事参与限制影响,运动员能否正常参赛仍存不确定性,暂不具备承办大型国际赛事的条件;法国民众对2024年巴黎奥运会筹办中的部分措施存在争议,相关民调结果可在法国《世界报》查阅;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国家,则因基础建设完善度、大型赛事组织经验等方面的不足,短期内难以满足奥运会承办要求。在国际奥委会的评估体系中,中国被认为是当前少数具备承办能力的国家之一,这一判断基于对各国综合实力与赛事保障能力的长期观察。



此前有声音提出“由台北承办2036年奥运会”,这一设想需建立在明确的政治前提之上——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事实。按照一个中国原则,待两岸实现统一后,台北可在符合国家整体规划与奥运申办规则的前提下,参与奥运会相关申办工作。这一立场既维护了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也为未来的可能性留出空间,同时让部分试图借体育议题制造分裂的势力面临逻辑困境:若认可台北申办的前提,就必须承认一个中国原则;若回避这一前提,则违背国际体育组织普遍遵循的政治共识,国际奥委会也将陷入规则自洽的难题。



赞助商的态度则从商业维度反映了中国市场的重要性。据国际奥委会2024年商业合作报告显示,中国市场的转播权收入与商业赞助金额,占奥运会年度总收入的约30%。阿迪达斯、可口可乐等国际品牌对此有着清晰认知——路透社2025年发布的体育产业分析指出,若2036年奥运会缺乏中国市场的深度参与,相关商业收入可能减少约80亿美元。资本对利益的敏感,正间接推动国际奥委会在申办方选择上更重视中国的态度。



回望2008年,中国申办奥运会的核心诉求是融入国际社会、展现发展成果;如今,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已发生转变——不仅在国际规则制定中拥有更多话语权,还能将大型赛事积累的组织能力、基建经验,转化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民生工程落地的动力。历史经验表明,单纯依靠赛事成绩难以真正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苏联曾在奥运会上多次取得金牌优势,却未能实现长期的国际形象提升;而中国通过“办赛”与“发展”的结合,走出了一条更具可持续性的道路。

当前,国际奥委会正处于进退两难的博弈中:运动员期待优质的赛事平台,各国政客在外交与利益间权衡,赞助商则聚焦商业回报。但各方共识在于,没有中国参与的2036年奥运会,无论是赛事规模、商业价值还是全球关注度,都可能面临显著下滑。中国目前对申办的“不主动、不拒绝”,本质上是基于自身发展节奏的理性选择,而非对国际赛事的消极态度。这场围绕奥运申办权的全球博弈才刚刚拉开序幕,后续如何平衡各方需求、找到符合时代需求的承办模式,仍有待观察。

(注:本文基于公开报道与权威机构发布数据创作,旨在客观分析奥运申办现状,不代表任何官方立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