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沉默的荣耀》:为何这部剧让人泪目又震撼?

时间:2025-10-31 03:20:42 来源:北青网-北京青年报 作者:北青网-北京青年报

◎唐山

“我是真撑不下去了,看着太难受。”“我在未来看着你们一步步走向注定的结局,却无法改变。”“从第一集开始就知道结局的剧本,这真实的历史让人心情沉重。”“好看,今年唯二的一集不落看完的剧,看完心里闷闷的。”……随着电视剧《沉默的荣耀》迎来大结局,观众们的感慨如潮水般涌来。这部剧,虽然情节发展符合预期,却依然让无数观众泪流满面,大呼“不忍看完”。

《沉默的荣耀》聚焦于中共地下工作者在台湾执行任务的艰辛历程,其节奏或许并不流畅,内容也非传奇跌宕,故事更不算紧凑。然而,它却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力,触动了观众的心弦。这恰好印证了一个被反复验证的真理:艺术的核心在于人,而非单纯的故事情节。现实主义的力量,正源于对真实人性的深刻挖掘。

那么,《沉默的荣耀》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或许,我们可以从“战壕真实派”的角度来探寻答案。

为何需要“战壕真实派”?

“战壕真实派”是上世纪50年代末期在苏联兴起的一个文学流派,以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为开山之作,代表作家包括邦达列夫、巴克兰诺夫和贝科夫等。这一流派的作品,不同于传统战争小说以记事为主、弘扬英雄主义的方式,而是聚焦于无英雄光环的普通人。

这些普通人,他们渴望平凡的生活,却因朴素的爱国情感而走上战场。当真正面对战争的血腥时,他们会怯懦、会犹豫……“战壕真实派”的核心在于:从人的角度看英雄,从人的角度看敌人,追求真实,与读者的生命困境紧密相连。

尽管“战壕真实派”曾引发巨大争议,被批评为矮化了英雄,不符合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甚至被认为是创作思想的倒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意识到:真实的东西,才更具生命力和战斗力。

现实主义并非八股文,它不要求“坏人”必须“头上生疮,脚底流脓”,也不要求“好人”必须毫无缺点、白璧无瑕。人性的起点相似,但环境的塑造、个体的意愿、精神的高度、命运的拨弄等,让人性变得纷繁复杂。

“战壕真实派”的价值在于,它唤醒了我们对生命本质问题的关注:我们既是受造者,又是自造者。在“受造”与“自造”之间的挤压与抵抗中,我们该如何应对?又该交出怎样的人生答卷?

吴石:难以突破的困境

从“战壕真实派”的角度来看,《沉默的荣耀》中的主角吴石,作为情报人员,并非完人。

他没接受过专业训练,高血压症严重,关键时刻影响发挥;曾参与起义策划,却因此遭到敌方特务的怀疑;不擅人事关系,在高层无奥援……这些缺点,让吴石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

更致命的是,吴石的能力太突出,且有强烈的道德洁癖。在庆功会上,他因有人嘲讽抗战名将陈宝仓而拍案而起,坚决要求对方当面道歉。这一举动,既得罪了人,也让敌人更加怀疑自己。在那个大环境中,从上到下,唱高调、谋私利是公开的潜规则。吴石的一身正气,反而显得格格不入。

此外,吴石还是性情中人。他对孩子、对妻子、对下属、对良心未泯的同僚、对地下战线的伙伴,都充满了关怀。他试图扮演好自己的每一个角色,却也因此经常发怒。出于责任感,他会铤而走险,为与上级重建联系而勇闯香港。这些举动,虽然勇敢,却也让对手更加坚信:吴石肯定有问题。

《沉默的荣耀》既呈现了吴石的大智大勇,几次都“棋高一招”完成任务;也呈现了他的困境。当环境足够污秽时,道德底线高的人,成功率反而更低。小人可以无所不用其极,而吴石却无法将自己拉低到那个地步。

正反两派:人性的两极

“战壕真实派”不仅将“英雄”还原为“人”,也努力从“人”的角度看“敌人”。在《沉默的荣耀》中,吴石的主要敌手是谷正文。他是名校毕业生,足智多谋,却心无敬畏。

谷正文不相信任何人,他晚年著书挖苦蒋介石父子,却在剧中对他们毕恭毕敬。其实,他致敬的不是具体的人,而是权力——他一生追求的东西。

谷正文主动放弃理想、信仰、尊严与爱,不反思、不追问,通过缩小并窒息理想来提升自己的耐力和韧劲。在剧中,吴石曾抓住谷正文的破绽使其被贬到边缘部门,但谷正文仍能死缠着吴石不放。他身上呈现出的可怕黑暗力量——精致的利己主义,让人不寒而栗。

人格黑化、丧失自我,谷正文越努力就越可恶。现实中的他被人称为“活阎王”,与家人关系极差。他至死也没明白吴石等人为什么甘愿牺牲以及他们的勇气从何而来。

在剧中,聂曦、朱枫等人用自我牺牲来替吴石洗清嫌疑,但吴石还是践行了“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的誓言,选择和同伴们一起牺牲。谷正文永远也无法理解吴石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谷正文虽有小聪明却无大智慧。他的生命被困在“小我”之中,必然的死亡成了无法超越的悲剧。

唯有“真实”才能拯救心灵

通过谷正文这一角色,《沉默的荣耀》呈现出生命的两极:一边极度光明,一边极度黑暗。这引发了一个问题:呈现英雄失败的意义何在?

这体现了“战壕真实派”对真实的理解:再“合理”、再“曲折”的故事也比不上真实。“合理”“曲折”是在办公室中用逻辑制造出来的,而真实才是生命中的际遇。真实与故事的分水岭在于:有精神高度才叫“真实”。

故事与观众是“我和他”的关系,观众会审视故事、批判故事。而“真实”则是“我和你”的关系,彼此互融。“真实”可以丰富情感、提升智慧,“真实”本身包含着无比的复杂性和生动性。这就是为什么《沉默的荣耀》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却依然被它感动的原因。

在故事略显“泛滥”的时代,“真实”正成为稀缺品。越来越多的人把故事的刺激性误当作批判优劣的标准,殊不知刺激是一条“不归路”。频繁刺激的结果是,我们将丧失敏感特别是道德敏感度。唯有“真实”才能拯救某种心灵危机。

我们都生活在高度重视工具理性的现代社会中,被“有用才能生存”“想好自己的能力可以匹配哪种社会需要”所规训。在“做一个好人”和“做一个有用的人”之间我们往往选择了后者。但这样是否会有导向精致利己主义的可能呢?

《沉默的荣耀》如一剂良药,每个曾为它流泪的观众都证明了无论世界怎样变化人类心中对崇高的向往恒在。在豆瓣上一位网友这样写道:“拜托,请多拍这样的好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