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郑智化事件背后:社会对弱势群体尊严需求的忽视与反思

时间:2025-10-31 10:08:25 来源:刘远举 作者:刘远举

10月25日,知名歌手郑智化在社交平台发文称,自己在深圳机场登机时遭遇尴尬一幕:升降车升至机门后,离机门地板仍有25厘米距离,导致其轮椅无法顺利推入飞机。更令人心寒的是,操纵升降车的司机拒绝提高升降板,冷眼旁观他“连滚带爬”进入机舱。这一事件迅速在网络上引发关注和热议,尽管机场后续公布视频显示有多人协助他登机,但仍有不少网友指责郑智化“吹毛求疵”。


一、尊严需求:名人背后的体系化困境

郑智化作为公众人物,确实更容易获得帮助,视频中多人协助的场景便是明证。然而,他真正诉求的并非简单的帮助,而是一个有尊严的出行过程。这一过程需要体系化的流程支撑,才能确保从容不迫。缺乏这样的流程,一切只能临时拼凑,导致七手八脚、抬着走、拉着走的尴尬局面。郑智化用“连滚带爬”形容自己的遭遇,并非夸张,他的愤怒指向的是深圳机场服务体系的缺失,而非帮助他的人。

许多人难以理解郑智化的愤怒,因为他们缺乏对尊严的感知,无法体会“一个残疾人想要有尊严出行”的迫切需求。他们认为“有人帮你就很不错了”,却忽视了尊严是每个人的基本需求。类似地,曾有名人患者抱怨医生看病态度不好、时间短暂,却遭到医生大V的反击,认为医生工作强度大,能看完病人就不错了。这种观点背后,同样是对患者尊严需求的忽视。


二、无障碍设施:政策与现实的落差

截至2024年,中国残疾人总数约为8591.4万人,其中行动不便者(包括视力残疾和肢体残疾)近4000万人,即每30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行动不便。若加上老年人,这一比例更高。然而,我们在生活中却很少看到这些人,原因之一便是出行太难。

尽管国务院早在2001年就颁布了《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各地也相继出台了《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但在现实中,无障碍设施的建设仍面临诸多挑战。盲道被杂物占用、公共场所缺乏轮椅坡道、轮椅坡道坡度过大等问题屡见不鲜。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残疾人的出行更加艰难。

郑智化的抱怨是合理的,也得到了许多官方媒体的认可。他的遭遇揭示了无障碍设施建设的紧迫性,以及社会对残疾人尊严需求的忽视。


三、同理心缺失:社会冷漠的深层原因

导致无障碍设施建设滞后、残疾人尊严需求被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对残疾人的冷漠。他们仿佛被“看不见”,无人同情,社会也缺乏对他们的同理心。

20世纪90年代,科学家通过对猴子的实验发现了“镜像神经元效应”——当猴子看到另一只猴子做某个动作时,大脑中负责执行相同动作的神经元会被激活。人类大脑也存在类似的“镜像神经元系统”,主要分布在前运动皮层和顶叶联合区,与运动控制和感知密切相关。这一系统在共情和同理心中起着关键作用,使我们能够感同身受他人的情感和行为。

共情是一种高等智力活动,人类婴儿刚出生几天就会表现出同理心。心理学家将共情分为情感共情和认知共情两种类型。情感共情是指直接体验到他人的情感;认知共情则是指理解和分享他人的情感和观点,而不必直接体验到这些情感。然而,在社会中,许多人却缺乏这种共情能力,尤其是对残疾人的同理心。


四、公共讨论:同情是起点,制度需执行

哈贝马斯认为,现代社会的危机源于工具理性的过度扩张,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恢复“交往理性”——即通过平等对话达成共识的能力。然而,在中国社会中,集体情感往往替代理性成为驱动全社会参与公共话题的最大力量。

简而言之,首先要有同情,才有公共讨论。情绪是一个社会的起点。当一个残疾人不能被同情时,公共话题根本无法展开。那些国家层面的无障碍制度,在实际中也得不到充分支持。例如,中国最热议的残疾人话题——导盲犬,其推动力量更多是对狗的喜爱,而非对盲人的同情。受益者也是那些能够领取昂贵导盲犬并做视频的盲人,而非更广大的普通盲人。

从这一点上看,不能得到共情的不仅是郑智化,还有更多的弱势群体。当农村老人不能被同情时,农村老人退休金话题在社会层面也显得冷漠;当未成年人负担过重时,家长们甚至抵制国家层面的减负政策。这些现象都表明,中国社会普遍缺乏对弱势者的同情。


6亿中国人的生存境况得不到同理心,不能被看到,就不难理解郑智化所要求的尊严为什么不被理解。连孩子都不能得到同理心,他们的重压都无法被解决,那么郑智化的需求将来也不会被落实。

很多人喜欢把问题归咎为制度,但制度需要人的认同和执行。缺乏同情、愤怒、热情等本能特征,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基本、最底层因素。只有先同情,才有公共讨论;只有公共讨论,才能推动制度落实。


当地铁里摔倒的老人无人搀扶,农村老人拿着微薄的养老金,“你弱你有理”的反问成为社会流行时,缺乏同情就已经并正在塑造着中国社会。我们需要反思:如何重建社会的同理心,让每一个弱势群体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怀?

刘 远 举


央视网、第一财经、光明日报、腾讯大家、南方周末、新京报、南方都市报、FT中文网、澎湃等特约作家,多家智库研究员。

关注时政、财经、科技话题,以深度、专业、理性的态度,去掘现象背后的事实。

第34届中国经济新闻奖,评论一等奖

第28届北京新闻奖一等奖

腾讯大家年度作家奖

新浪最有价值专栏作家奖

红辣椒评论年度佳作奖

中国科技自媒体50人

已开快捷转载,欢迎转载

已开过白名单的公众号,转载请遵循转载规则

您的关注是最好的支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