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据封面新闻消息,10月27日,知名经纪人杨天真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吐槽自己的特斯拉汽车在系统更新过程中出现车门无法打开的故障,最终只能通过后备箱进入车内。这一事件迅速引发网友热议,并再次将隐藏式门把手的安全性问题推上风口浪尖。

针对杨天真的遭遇,部分网友提出质疑:特斯拉系统更新需要用户主动确认,为何在明知车辆处于更新状态时仍尝试打开车门?对此,10月28日,@向阳视频 联系特斯拉客服后获悉,当车辆进行软件安装时,车机系统会提示预计耗时约55分钟,期间建议车辆保持停放状态,且无法进行充电或相关设定操作。客服解释称,整车OTA模块更新可能涉及车门控制模块,导致车门暂时无法打开,待安装完成后即可恢复正常。
事实上,隐藏式门把手的安全隐患早已成为行业关注焦点。据第一财经报道,继辅助驾驶系统强制性国标开启征求意见后,汽车门把手安全技术的强制性国标也于近日启动意见征集,旨在规范电动隐藏式门把手的技术标准,提升车辆安全性。
根据《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要求》”),电动隐藏式门把手因断电失效、识别操作困难(隐蔽无标志)、控制逻辑潜在安全风险等问题,增加了事故中逃生与救援的难度。例如,在碰撞或起火导致断电的情况下,电动式外门把手和车门内把手可能失效;而无明显、统一标志的设计,也增加了紧急情况下的操作难度。
近年来,隐藏式门把手引发的安全隐患屡见不鲜。去年山西运城一辆问界M7车辆高速追尾后,隐藏式门把手无法打开;今年小米SU7高速碰撞事故中,隐藏式门把手未被打开也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针对上述问题,《要求》明确了多项细则。针对车门把手断电后的安全打开性,规定每个车门(不包括尾门)应配置机械式车门外把手和车门内把手。在锁止装置处于锁止状态时,若发生不可逆约束装置展开或动力电池热事件等事故,非碰撞侧车门应能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通过机械式车门把手开启车门。若汽车装备的是电动式车门内把手,则应同时配备机械式车门内把手。
同时,为解决电动隐藏式门把手操作不便的问题,《要求》规定每个车门的车门外把手在任意状态时,相对车身表面应留有充足的手部操作空间,这一操作空间不能小于60mm×20mm×25mm,即手部打开车门的操作空间不能小于30立方厘米。
此外,针对消费者反映“在紧急情况下无法找到机械式车内把手”的情况,《要求》明确,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内把手应易于车内乘员识别,包括:车门内把手应位于无遮挡的位置,确保在乘员位置直观可见;车门内把手需要装在车门上或距车门边缘不大于30厘米的位置;单个车门配置多个机械式车门内把手时,操作任一车门内把手应能直接开启车门等。
同时,车辆需要配置必要的车内门把手提示标志,包括相对于底色易识别且永久保持、夜间等阴暗情况清晰可见(包括但不限于背光、荧光、外部照明等方式)等,并且部分车内门把手在这些提示标志旁边应说明开启方式,以防车内人员紧急状态下无法打开车门。
车辆产品使用说明书应当包含车门把手的使用说明,且至少包括车门把手的位置及操作说明、特殊情况(与日常开门方式不同情形)下车门把手的使用方法。
关于新标准的实施时间,新申请车门把手型式批准的车型,“手部打开车门的操作空间不能小于30立方厘米”的要求自《要求》实施之日起第7个月开始执行,其他要求自《要求》实施之日起执行。已经获得车门把手型式批准的车型,自《要求》实施之日起第19个月开始执行。
有专家指出,此次车门把手的强标制定不仅适应了汽车电动化趋势、平衡了车门把手的科技感和安全性,而且解决了门把手的手部操作空间、安全标志等使用痛点,将有助于推动汽车行业安全性生产和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