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国际社会聚焦中东局势之际,巴基斯坦突然向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发出最后通牒。国防部长赫瓦贾·阿西夫在伊斯坦布尔和谈破裂后公开警告:"巴基斯坦只需动用武库中的一小部分,就能彻底消灭塔利班,并将他们赶回藏身的山洞。"这场看似突发的军事威胁,实则是三十年战略误判、民族主义冲突与地缘背叛交织的必然结果。

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ISI)1994年启动的"普什图计划",堪称现代地缘政治史上最典型的"养虎为患"案例。当时阿富汗内战陷入僵局,巴方认为扶持亲巴政权既能构建对抗印度的战略缓冲区,又能掌控中亚贸易通道。他们选择资助一群普什图学生组成的武装组织,两年内助其攻占喀布尔建立政权。
这种战略投资在2021年美军撤离后达到高潮。三军情报局长曾高调飞赴喀布尔,被媒体拍到与塔利班领导人并肩而立的得意场景。但巴方很快发现,他们扶持的"代理人"正在孵化更危险的敌人——2007年,躲藏在巴部落区的阿富汗塔利班残部与本地激进分子结合,催生出专门袭击巴境内的"巴基斯坦塔利班"(TTP)。

阿富汗塔利班虽公开声明"不支持跨境袭击",却默许巴塔在其境内建立训练营。2022年以来,巴塔发动1270余次袭击,造成近千人伤亡,甚至将袭击目标指向中巴经济走廊。2024年3月的自杀式爆炸导致5名中国工程师遇难,而阿塔国防部长雅各布竟公开宣称"巴塔不是恐怖分子",这种公然包庇彻底撕破了双方最后的信任纽带。
1893年英国殖民者划定的杜兰线,将普什图民族硬生生劈成两半。这条2400公里的边界线至今仍是阿富汗的国耻象征,塔利班的核心诉求"大普什图主义",本质是要求打破殖民遗产实现民族统一。这种诉求在巴基斯坦境内引发连锁反应——该国2000万普什图人占全国人口近10%,边境部落地区分离主义情绪日益高涨。

阿塔执政后拒绝承认杜兰线合法性,其"伊斯兰秩序下民族统一"的口号,在巴基斯坦被解读为赤裸裸的领土扩张野心。更危险的是,这种民族认同超越宗教信仰,在阿富汗境内获得跨阶层支持。从部落长老到城市青年,从流亡政客到前政府官员,普遍认为这是争取民族尊严的历史公道,这种共识成为阿塔最坚实的执政基础。
巴基斯坦的恐惧正在于此:阿塔的民族主义叙事可能激活境内普什图人的分离运动。而阿塔为巩固执政根基,坚持庇护巴塔作为"圣战兄弟",拒绝承认杜兰线作为国际边界,每一步都精准踩中巴方红线。
巴基斯坦战略误判的致命后果,在2025年10月9日彻底暴露。阿塔外长突访新德里,宣布恢复全面外交关系并将印度驻喀布尔机构升格为大使馆。这一举动对巴基斯坦构成三重打击:印度作为世仇国家获得战略支点,巴方失去制约印度的关键棋子,更被迫陷入东西两线受敌的困境。

反恐问题上的反复背叛更令巴方忍无可忍。伊斯坦布尔谈判中,巴方核心诉求是要求阿塔约束巴塔跨境袭击,但阿塔多次食言。2025年10月巴塔发动袭击后,巴空军空袭喀布尔炸死阿塔情报局长并摧毁21个哨所,本为震慑之举,却引发阿塔大规模报复——其精锐部队攻占巴边境哨所造成67人死亡,创下2021年掌权以来最严重流血冲突。
这种背叛循环彻底耗尽巴方耐心。国防部长"赶回山洞"的警告,本质是被盟友背后捅刀后的情绪爆发。但巴方深知"帝国坟场"的威力:苏联十年战争、美国二十年反恐均铩羽而归。尽管巴军拥有核武器与歼-10CE战机,面对熟悉山地作战的塔利班,地面入侵可能重蹈美苏覆辙,更可能激化境内普什图人反抗。

这场冲突本质是巴基斯坦为短期地缘利益埋下的定时炸弹。从1994年的战略投资到2025年的全面反噬,三十年历史积怨、百年民族矛盾与当代地缘背叛交织,将巴方逼入进退维谷的绝境。当国防部长发出最后通牒时,或许更该反思:这场由误判开启的博弈,是否从开始就注定是双输结局?
信息来源:
环球时报——爆料:巴基斯坦与阿富汗“谈崩了”
鲁中晨报——巴基斯坦防长严厉警告阿富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