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第38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上,多部华语电影精彩亮相,其中藏语电影《一个夜晚与三个夏天》尤为引人注目。该片入围“亚洲未来”竞赛单元,并在电影节期间进行了世界首映。作为藏族导演岗珍的长片首作,影片通过女孩桑吉的视角,生动展现了当代拉萨年轻人的独特成长历程。

与广为人知的“藏地新浪潮”电影相比,《一个夜晚与三个夏天》在故事聚焦群体、表达内核及影像风格上均呈现出鲜明差异。它不仅仅是一部藏语电影,更是一次对拉萨年轻人生活状态的深度挖掘。
在影片中,拉萨不仅是西藏的首府,更是主人公桑吉及其年轻朋友们生活、成长的都市。导演岗珍通过镜头,捕捉了拉萨年轻人对生活、情感、故乡及世界的独特理解,为藏族文化提供了更多元、丰富的样本。

导演岗珍
《一个夜晚与三个夏天》在视觉上为藏语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全片色彩明亮,夜晚年轻人派对的暖调光影与夏日明媚阳光下的绿荫相互映衬,共同勾勒出拉萨人日常生活的悠闲与松弛。影片中多次出现的“林卡”场景,展现了拉萨人夏天与家人朋友相聚的欢乐时光,也成为了影片英文名“Linka Linka”的灵感来源。

影片巧妙地描绘了女孩桑吉的童年、少年、成年三个成长阶段,每个阶段都与夏天紧密相连。这一设定源于导演岗珍的真实成长体验,许多年轻一代的西藏人都会在小学毕业后前往内陆城市求学,每年暑假才能回到拉萨。他们对故乡的记忆,正是由一个个夏天串联而成的。
在这种出走与归来的过程中,拉萨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加自在、从容的生活环境,而这些“流动的年轻人”也反过来塑造了拉萨的都市感和包容性。影片中,藏族传统服饰与现代装扮并存,八廓街、大昭寺等城市背景的出现,让拉萨褪去了朝圣的光环,更加聚焦于这里的人和事。

从故事层面来看,《一个夜晚与三个夏天》与导演岗珍的私人记忆紧密相连。但影片并未局限于真实经历,而是通过三段时空的穿插和类似戏中戏的形式,巧妙地消弭了真实与虚构的界限。
故事以成年桑吉的视角展开,她从北京回到拉萨,准备拍摄一部与自己童年有关的电影。然而,在创作过程中,她既面临着迷茫,也与同为编导的父亲之间存在难以化解的隔阂。童年和少年阶段的故事既是桑吉的回忆,也是她电影拍摄的内容,她渴望通过镜头的回溯来解开困扰自己多年的心结。
但在一次聚会上,当桑吉与儿时的朋友、拍摄的原型人物拉姆偶然相遇,两人夜晚的长谈让桑吉心中笃定的记忆变得模糊和未知,这也是中文片名“一个夜晚与三个夏天”的由来。

对于导演岗珍而言,记忆的主观性十分有趣。桑吉看似在用影像还原真实,但在拉姆的视角中,真实应该是自己记忆中的样子。因此,困扰桑吉的并非两人友谊的裂痕,而是她自己的执念。
当桑吉向拉姆敞开心扉,说出那些始终没有机会说出的话,她达成了与旧友、与往事、与自己的和解。这既是女孩之间友情的微妙之处,也是对个体记忆的全新解读。正如导演岗珍所言:“我希望虚构的情节也具有很强的真实性,用虚构的故事去接近本质的真实。”

关于桑吉和父亲之间的关系,也源自导演岗珍的生命体验。片中成年桑吉父亲的扮演者罗布次仁正是由岗珍的父亲本色出演。故事中的父女关系具有某种普遍性,父亲对桑吉的爱意并未表露在外,桑吉与父亲的隔阂也并非来自情感的缺失,而是来自时代变革下的价值观差异。
《一个夜晚与三个夏天》亦塑造了一种较为当代的家庭关系。故事主要聚焦于桑吉和父亲的关系,对桑吉的母亲并未过多呈现。影片中,母亲时常不在家,父亲对家务事一筹莫展。从寥寥几笔的描述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位富有主见、不被家事束缚,却能在家庭重要时刻游刃有余的母亲,拉萨都市女性干练、体面的形象跃然纸上。
桑吉自身主体性的形成则是通过“汽车”这一贯穿始终的道具元素实现的。从片头父亲陪桑吉练车时的小争执,到影片中段桑吉和朋友开车外出,再到片尾桑吉独自驾车参加聚会、送拉姆回家,影片借助父亲的车,让桑吉在探寻童年记忆的过程中坐稳驾驶位,在与副驾乘客的转换中,也完成了与自己的和解。

《一个夜晚与三个夏天》拍摄现场
导演岗珍在此前的短片《甜茶馆女孩》的采访中曾提到,拉萨作为西藏的文化中心区域,市民观念相对开放和包容,在城市成长的人常表现出更多的自信。同时,在卫藏藏区的中产家庭中,重男轻女的现象更加少见,如影片中的几位独生女都是被家里当作宝贝来疼爱。岗珍希望“我的片子呈现出来的藏族年轻人的状态是更放松和关注个人体验的”。
因此,《一个夜晚与三个夏天》在桑吉父女这条副线中,体现了年轻一代在回归故乡之后自我认同的过程。这也是他们在面对不同文化的冲击,以及上一代的传统价值观念时,重新选择的答案。西藏这座城市正是在这样一代又一代的更迭中,始终保持着自身的开放与多元。

《一个夜晚与三个夏天》剧组
《一个夜晚与三个夏天》以自然、流动的影像和温柔的笔触,勾勒出拉萨年轻一代鲜活的生活图景,为整个藏语电影开辟了更广阔的叙事维度。期待影片早日登陆院线,让更多观众看到一个更加年轻的藏地故事和更加真实的西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