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怒刺》:主旋律微短剧如何实现轻量化历史叙事

时间:2025-11-04 17:26:48 来源:金台资讯 作者:金台资讯

王亚芹


微短剧《怒刺》海报。 资料图片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文艺创作浪潮中,横屏微短剧《怒刺》以独特的叙事方式脱颖而出。这部全网上线的作品通过轻量化历史叙事策略,成功打破传统主旋律题材的传播壁垒,在年轻观众群体中引发广泛共鸣。

该剧以1937年天津沦陷为历史坐标,构建起由叶清轩、白鸽、丁姗姗等青年组成的抗日群像。不同于传统英雄叙事中完美无缺的符号化人物,剧中的主人公均呈现出复杂的人性维度:表面玩世不恭的叶清轩实则是令日军胆寒的“书生杀手”,其抗日动机从为师复仇到民族大义的转变过程充满挣扎;丁姗姗从养尊处优的富家女蜕变为抗日战士的轨迹,则通过家产被掠夺、父亲遭暗杀等具体事件层层推进。这种去脸谱化的人物塑造,使观众得以从角色身上窥见战火中普通人的生存困境与精神成长。

在历史视角的选择上,《怒刺》创新性地聚焦抗战时期的“经济战场”。全剧避开正面战场与谍战叙事的传统套路,转而通过物资短缺、货币贬值、粮食价格波动等民生细节,展现天津百姓在日伪统治下的生存挣扎。剧中抵制“联银券”的金融斗争、黑市交易的暗流涌动等情节,既还原了历史真实,又以微观视角折射出宏大历史进程。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使沉重历史通过当代观众熟悉的日常生活经验得以解构与重构。

在情感设计层面,该剧巧妙构建了叶清轩、白鸽与丁姗嗗的情感三角关系。三条情感线既独立成章又相互交织,在制造戏剧冲突的同时,自然传递出家国情怀与青春热血的核心价值。当叶清轩在信仰与亲情间徘徊时,丁姗姗目睹父亲遇害后的觉醒,这些情感爆发点均与主题叙事形成有机共振。这种“软性支点”的设计,使价值传递更具情感穿透力。

作为主旋律微短剧的创新实验,《怒刺》的成功印证了轻量化叙事的可能性。其通过人物真实感塑造、历史视角创新、情感密度设计三大维度,为主旋律题材的年轻化表达提供了可复制的创作范式。在短视频时代,这种“以轻载重”的叙事策略,或将开启重大历史题材创作的新路径。

(作者为北京语言大学教授)

《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04日 20 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