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陈云晚年揭秘:遵义会议上坚决反对毛主席的两人是谁?

时间:2025-09-21 07:07:43 来源:趣知史馆 作者:趣知史馆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遭遇重创,为保存实力,红军被迫踏上艰苦卓绝的长征之路。面对敌人的穷追不舍和物资的严重匮乏,红军士气低落,生死存亡悬于一线。

正是在这危急关头,红军在遵义召开了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会上,毛主席坚持立场,对左倾错误路线进行了有力纠正,帮助红军脱离了水深火热的困境。然而,据陈云晚年回忆,遵义会议上,有两个人却坚决反对毛主席。

那么,这两个人是谁?他们后来又经历了怎样的转变呢?

一、坚决反对毛主席的李德

首先,第一个反对毛主席的是李德。李德性格暴躁,行事独断,带兵打仗时很少考虑当地气候和士兵情况。自第五次反“围剿”以来,他带领的军队屡屡受挫,却将责任推给前线士兵。

在他的带领下,红军数量急剧下降,全军仅剩三万余人仍在坚持前进。此时,很多人意识到,若继续赶往湘西,本就急需休整的红军将面临更大危险。于是,众人决定更换军事领导人,确立更符合当下情况的路线。

周恩来最终拍板,决定在会议中总结第五次反“围剿”的教训。李德虽是德国人,语言不通,但仍感受到了会议中的紧张气氛。会上,同志们结合事实,对他的领导方式进行了严厉批评。

然而,李德始终不愿承认错误,将一切损失推给别人。在投票表决时,他依旧固执己见,反对取消“三人团”及恢复毛主席的军事指挥权。遵义会议结束后,李德失去了实权,在军队中逐渐边缘化,从领导者变为长征的参与者。

尽管郁闷,但李德仍坚持跟随红军走完了长征全程。在长征中,他逐渐认识到了毛主席的深谋远虑。后来,在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时,李德还曾挺身而出,制止了李特持枪威胁毛主席的冲突。

二、公开为博古辩护的凯丰

第二个坚持反对毛主席的人是凯丰。在遵义会议上,大部分人都对博古和李德在军事上的错误进行了批判,但凯丰却公开为博古辩护,与毛主席针锋相对,爆发激烈争吵。

期间,凯丰甚至挖苦毛主席,称他只会纸上谈兵,实际上根本不懂带兵打仗。然而,毛主席据理力争,字字在理,让凯丰无法反驳。尽管凯丰极力反对,但会议结束后,博古等人的指挥权被撤销,凯丰也被撤销了原有职务。

作为接受了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凯丰并未固执己见。他在不断反思中逐渐认识到了错误,实现了思想上的转变。他主动向组织承认错误,并展开了深刻且诚恳的自我批评。

最终,凯丰坚定地站在了毛主席一边。新中国成立后,他带领东北展开了各项工作。毛主席也乐于见到这样一位敢爱敢恨的同志能够承认错误,还为他负责创办的《东北日报》提写了报头。

凯丰常年坚守岗位,任劳任怨,为沈阳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长年累月的艰苦工作加剧了他的病情,让他早早地离开了人世。

三、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与人物转变

总之,遵义会议上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帮助红军从险境中脱离出来,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尽管李德和凯丰在会议上明确反对毛主席的立场,但他们却难以决定会议的走向。

会议后,李德和凯丰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走上了正确道路。这对我党来说,无疑是一件有利无弊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