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从容容到连滚带爬,这场舆论风波让65岁的郑智化再次成为焦点。2025年10月25日,这位宝岛歌手在社交平台发文控诉深圳机场对残障人士服务缺失,称升降车与机舱地板存在20多公分高度差,导致自己不得不'连滚带爬'登机。这场看似普通的维权事件,却在网络空间掀起惊涛骇浪。
舆论反转:从同情到质疑
事件初期,多数网友对郑智化的遭遇表示同情。作为创作过《水手》《星星点灯》等经典作品的歌手,其公众形象与残障人士权益保障产生强烈共鸣。但深圳机场迅速回应后,舆论开始出现微妙变化。当机场公布工作人员协助登机的监控视频时,网络评论瞬间转向,'四个人抬你一个,这福气给你要不要'的调侃充斥评论区。

这种反转并非偶然。回溯2022年综艺节目《星星点灯》歌词改编事件,当时郑智化对魔改歌词的批评获得广泛支持,网友自发翻出90年代内地流传的盗版磁带作为佐证。但当维权对象从文化创作转向公共服务时,公众的容忍度显然发生了变化。经济观察报《郑智化无须道歉》的评论文章虽引发专业讨论,却在网民群体中遭遇'地球不该围着你转'的强烈反弹。
身份认同:舆论场的隐形标尺
事件背后的身份认同焦虑值得关注。当郑智化用'连滚带爬'形容自身遭遇时,部分网民自动将其身份标签化:残疾人、台湾人、公众人物。这种多重身份的叠加,使得舆论焦点从服务缺陷转移至人格攻击。对比2008年北京奥运会美国运动员戴口罩事件,可见公众对'自己人'与'外来者'的评判标准存在显著差异。

宝岛网红'馆长'陈之汉的访陆之旅形成鲜明对比。这位花臂肌肉男凭借'贬台赞陆'的耿直人设收获内地粉丝,即便其涉黑背景被曝光,仍被视为'自己人'。而郑智化1993年创作的《大国民》中'中国中国一定强'的歌词,在当下语境中反而成为需要反复自证的'投名状'。
舆论生态:代际与语境的碰撞
这场风波折射出代际认知的深刻差异。60后郑智化仍保持着90年代的文化认同,其创作中'十亿人民九亿商'的描述曾是内地经济改革的真实写照。但Z世代网民更习惯用'我们'与'他们'的二元框架解读事件,当'连滚带爬'的表述触碰身份敏感带时,舆论便迅速转向群体对立。

对比林书豪2022年吐槽CBA酒店健身房事件,可见公众对公众人物维权存在双重标准。当批评对象涉及境内服务时,'共克时艰'的集体主义话语占据上风;而当矛头指向境外时,民族主义情绪则成为主流。这种语境差异,使得郑智化的'连滚带爬'既得不到共情,也换不来理解。
破局之道:公众人物的叙事转型
在舆论场日益分化的今天,公众人物需要更精准的叙事策略。黄安的'纳投名状'与陈之汉的'贬台人设'虽显功利,却暗合网络传播规律。郑智化若想避免'连滚带爬'的尴尬,或许可以借鉴更温和的表达方式:用'春有百花秋有月'的诗意替代'没有人性'的指责,以旁观者视角的照片配婉转打油诗,既保留劝诫意味,又符合网络语境的温柔力量。

这场风波终将平息,但它留下的思考远未结束。当残障人士权益保障遭遇身份政治,当集体记忆碰撞代际认知,公众人物如何在维权与自保间寻找平衡点,或许比'连滚带爬'本身更值得探讨。毕竟,在舆论的惊涛骇浪中,从容游刃的智慧,远胜于仓皇应对的狼狈。
「四味毒叔」出品
联系邮箱: siweidushu@126.com
微信公众号ID: siweidu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