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十三妹
近日,一则关于王家卫的私密录音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议。这起事件的起因,竟是热播剧《繁花》的编剧古二因署名权被剥夺,而选择曝光录音进行维权。
古二,作为《繁花》的编剧之一,本应在演职人员列表中占据一席之地。然而,王家卫的一句话,却让他的署名权化为泡影。面对这一不公,古二展开了长达一年的维权之路,但最终感觉维权无望,便决定破罐子破摔,将王家卫的一些录音公之于众。
对于古二的遭遇,笔者深感同情。但同时,也对这种录音文化表示反感。毕竟,一个随时保持录音习惯的人,确实让人感到有些可怕。然而,我们也乐见这种“魔法打败魔法”的方式,让公众得以窥见娱乐圈光鲜亮丽外表下的龌龊不堪。
录音中,王家卫与秦雯的“私下蛐蛐”涉及了多位一线明星。其中,唐嫣被讽“很装”,拍戏总提前到场,疑似“抢风头”;游本昌被讥“年纪大还爱发朋友圈,不是省油的灯”;陈道明则被批“阴阳同体,极品中的极品”,记不住台词就乱改。

此外,录音中还涉及了张一白被嘲“营销很low,没人看,自娱自乐”;刘诗诗被暗指“后台不如倪妮硬”,在《流金岁月》中被“压戏”;金靖更是被王家卫当众开黄腔:“那我一定要搞金靖”。而最终,金靖在《繁花》中的戏份全被删光,令人唏嘘不已。
这些言论,或尖酸刻薄,或低俗不堪,赤裸裸地展现了权力傲慢。然而,令人唏嘘的是,截至目前,没有一位被点名的明星站出来公开回应。这并非因为他们“没看到”或“不在意”,而是因为他们不敢。在内娱,王家卫不仅是一个导演,更是一个“资源节点”。他的一句话,可能决定你能否拿下下一部戏、能否进入某个资本圈、能否在主流奖项中露脸。得罪他,意味着可能被封杀、被边缘化、被“冷藏”。
于是,哪怕被当众羞辱、被开黄腔,明星们也只能选择沉默。这种沉默,并非认同,而是一种生存策略。延伸到各行各业,又有哪里能例外?只不过换一个人PUA而已。
从法律角度看,王家卫的言论是否构成诽谤或侮辱罪呢?相关法律专家解释说,没有公开传播,也没有指名道姓的恶意中伤,不构成诽谤,最多只能说有违伦理与职业道德,嘴毒了点。但这并不代表他的言论就没有伤害性与侮辱性。因此,笔者认为这更符合职场霸凌的特性。
作为导演,王家卫对演员拥有绝对权力。这种权力关系决定了他的“私下点评”并非真正的“私人言论”,而是一种职场霸凌的延伸。当然,也有人认为王家卫说的好像都是个人评价,也不存在故意去贬低、物化、性化演员。但是,金靖那段黄腔,确实涉嫌性别歧视与职场性骚扰。
此外,王家卫长期以“艺术家”身份自居,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文化光环。然而,录音曝光后,公众赫然发现:这位“文艺男神”背后,不过是一个嘴碎、势利、对权力极度迷恋的普通人。这种“人设崩塌”带来的心理冲击,远比言论本身更具杀伤力。

因此,舆论的愤怒并非针对“说了什么”,而是“谁在说”以及“在什么位置上说”。当一个掌握生杀大权的人,在背后如此轻佻地践踏他人尊严,这种结构性不公才是公众真正无法容忍的。
王家卫录音门之所以引发全民共鸣,根本原因在于它太像你我每天都在经历的职场霸凌了。古二的遭遇,不就是那个被抢功劳、被剥夺署名、被压薪水的“打工人”吗?明星们的沉默,不就是那个被上司羞辱、被穿小鞋、却不敢还嘴的“社畜”吗?王家卫的“嘴碎”,不就是那个表面和气、背后捅刀、还笑你“太玻璃心”的领导吗?
在这个意义上,王家卫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权力结构的化身。他代表的不是“艺术家”,而是那个让你加班不给钱、抢你项目还骂你能力不足的上司。公众对王家卫的愤怒,本质上是一次情绪投射——是对整个“谁有权谁说了算”的职场规则的集体反击。当然,也不排除有人故意整王家卫。
王家卫的“录音门”不是娱乐圈的孤立事件,而是整个结构性权力失衡的缩影。它让我们看到:在资本与权力的合谋下,艺术不再是艺术,而是资源分配的工具;创作不再是创作,而是权力游戏的遮羞布。
但值得庆幸的是,这一次,公众没有沉默。古二的选择曝光,网友的集体声讨,媒体的持续追问,都是一次对“神坛”的祛魅,一次对“权力”的质疑。
我们不是在摧毁一个导演,我们是在要求一个更公平的规则:让编剧不再被剥夺署名,让演员不再被性化与羞辱,让创作者不再被权力碾压。
让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在职场中被尊重、被看见、被公平对待。
每一个健康的行业,都应该托得住普通人的尊严。
这才是王家卫留给社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