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国闻泰科技以330亿元人民币完成对全球顶尖汽车芯片厂商安世半导体的全资收购,这家掌握汽车电子核心技术的企业正式成为中资控股企业。然而六年后的今天,一场由英国与荷兰主导的芯片产业争夺战,正将中企海外资产安全推向风口浪尖。

2024年9月,荷兰政府以“保护欧盟经济安全”为由,强行接管安世半导体荷兰总部,解除中国籍CEO职务。次月,荷兰方面突然断供东莞封测厂所需晶圆,并反咬中方“违约”。更令人震惊的是,荷兰企业还拖欠东莞工厂10亿元货款未结清。
英国则将目标直指曼彻斯特晶圆厂。英国政客公开提议,要求由荷兰控制的总部强制出售该工厂。这座每月产能达2.4万片晶圆的基地,是安世功率半导体的核心生产基地,其客户涵盖博世、大众、特斯拉等全球汽车巨头。

安世半导体作为全球车规级功率半导体三甲企业,其MOSFET产品占据全球22.5%市场份额,相当于每5辆汽车就有1辆使用其芯片。曼彻斯特工厂的停产将直接导致:
数据显示,中国市场贡献安世49.29%的营收,汽车业务年增速达26%。这场争夺的本质,是西方国家试图阻断中国在汽车芯片领域的话语权提升路径。

荷兰方面声称接管是为了“维护欧盟经济安全”,但事实数据显示:
英国则直接绕过中方股东,与荷兰控制的总部进行“强买”谈判。这种操作模式与2021年闻泰收购英国NWF芯片厂后的遭遇如出一辙——2022年英国政府就迫使中方剥离86%股权。

面对科技霸权行径,中方已采取多重应对措施:
1. 制度性反制
商务部明确指出英荷行为破坏全球供应链,并实施对等措施。若英荷企业接手被强夺的工厂,将面临在华市场准入限制等反制手段。
2. 供应链自救
安世中国已储备足够用到年底的晶圆库存,上海晶圆厂正在加速产能爬坡。目前安世在中国申请的专利占全球45%,车规级专利占比达62%,这些技术积累构成重要谈判筹码。

3. 风险预案升级
中企海外科技资产收购需建立三重防护:
数据显示,安世80%的封装测试已在中国完成,但晶圆生产仍依赖海外。只有实现从设计到制造的全链条自主可控,才能从根本上破解“强权夺厂”的困局。
安世事件暴露出全球化退潮期的残酷现实:当技术竞争演变为地缘政治博弈,所谓的“市场化原则”往往成为强权政治的遮羞布。这场争夺既非孤立事件,也非最终战役——从荷兰ASML的光刻机禁运,到美国对华为的芯片封锁,科技霸权主义正在重塑全球产业规则。

对于中国科技企业而言,这既是警示也是机遇。当晶圆产能能够支撑国内需求时,当车规级芯片实现完全自主时,任何“强权夺厂”的闹剧都将失去市场。这场较量最终考验的,不仅是一个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更是一个国家在科技领域的战略定力与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