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黄晓明决定接拍《阳光俱乐部》时,外界普遍认为他已放弃对票房的追逐。毕竟,魏书均导演的作品向来与商业大片无缘——《河边的错误》3亿票房实属意外,《永安镇故事集》300万票房才是常态。即便此次导演尝试商业化转型,影片仍保持着文艺片的基调。
但黄晓明对此毫不在意。他要的是一部能证明演技的作品。当一位演员选择挑战残障人士角色时,便足以证明其对表演艺术的执着追求。
增肥50斤的“刻意”与“执着”
影片中黄晓明挺着大肚腩的形象,让人预感到后续必有“脱衣”桥段。这个设计虽显刻意——与剧情关联性不强,却暴露了演员急于展示努力的意图——但换个角度看,这恰恰印证了黄晓明对角色的重视程度。他甚至在社交平台发布增肥50斤的对比图,这种“自曝式”宣传,让人联想到克里斯蒂安·贝尔、阿米尔·汗等“橡皮人”演员。不过,增重减重终究是外在表现,演技才是核心。

以克里斯蒂安·贝尔为例,其多次增减体重的敬业精神令人钦佩,却未因此斩获重量级奖项。这说明,外形转变与演技突破并非必然关联。而黄晓明此次在《阳光俱乐部》中的表现,无需刻意强调努力,也足以成为其演艺生涯的巅峰之作。
塑造“逻辑自洽”的残障角色
黄晓明饰演的吴优,智力水平停留在10岁孩童阶段。但他的表演并未停留在表面“幼稚”,而是深入挖掘角色内心世界,展现出一个逻辑自洽、信念感强烈的残障人士形象。影片中,吴优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弱势群体——他是成功学大师蔡博士理论的坚定执行者,能将一句鸡汤口号演绎出多种花样。尽管方法有时荒诞,但结果总令人意外且赞叹。

这个角色让观众羡慕而非怜悯——因为他拥有被现实禁锢的行动力与生命力。或许其他演员也能胜任此角,但唯有黄晓明能将其演绎得如此自然。毕竟,是他发现了这个故事,买下版权,推动了影片的诞生。这不仅是角色的选择,更是演员对表演的敬畏与热忱。
从“闹太套”到“去油腻”的蜕变
黄晓明的演艺生涯始终伴随着争议。“闹太套”事件让他陷入抑郁,《叶问2》中的表现被调侃为“负责二”,《中餐厅》里的“霸总”人设更引发“中年油腻”讨论。他与杨烁、陈思成、周一围被网友并称为“油腻四子”,视频合辑的传播加剧了舆论压力。

黄晓明的“霸总情结”源于其出众容貌带来的自信,但气质与角色的错位让他屡遭质疑。与杨洋等演员类似,他曾在“狂帅酷炫”的自我认知中迷失。然而,汤姆·克鲁斯、木村拓哉、刘德华等巨星的经验表明,容貌优势终将消退,唯有努力与热忱能支撑演员走得更远。
用作品打破“霸总”循环
有人调侃黄晓明“每演一个好角色就奖励自己一个霸总”,但事实恰恰相反。早期以汉武帝刘彻、杨过、许文强等“霸总”角色走红的他,因气质不符屡遭批评。戏外的“闹太套”等梗更让他陷入网暴。为摆脱负面评价,他凭借《中国合伙人》赢得金鸡百花影帝,重拾自信:“我已不再依赖外在,而是用作品说话。”

尽管仍难彻底摆脱“霸总”情结,但黄晓明已逐渐减少此类角色,转向《戴假发的人》《阳光俱乐部》等文艺片。他考博、减少接戏,对角色与自身提出更高要求。尽管这些影片口碑参差,但观众开始以更严肃的态度评价他的表演。
“我变秃了,也变强了”
看着黄晓明日益升高的发际线,不禁想起琦玉老师的名言:“我变秃了,也变强了。”从“霸总”到实力派,从依赖容貌到用作品说话,黄晓明的蜕变之路,正是对表演艺术的真诚致敬。

作者 | 牛角
永远的新文化报评论员
排版 | 竹子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
益 起 推 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