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优质剧集稀缺,笔者转而重温经典老剧。在翻看剧单时,《人民的名义》这部2017年播出的现象级作品再次进入视野。这部聚焦反腐斗争的剧集,即便时隔近十年,依然能引发观众对权力结构与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在众多立体角色中,祁同伟堪称最具争议性的存在。这个从大山走出的寒门学子,曾是手持书本劈开命运枷锁的追梦者,最终却沦为权力游戏的牺牲品。初看时观众或许会为他的堕落拍手称快,但细品其人生轨迹,那份对公平的渴求与现实的残酷碰撞,着实令人扼腕。
寒门贵子的理想主义崩塌
祁同伟的人生剧本始于最朴素的信念——知识改变命运。在大山深处的破旧教室里,这个背着干粮翻山越岭求学的少年,在煤油灯下用手指划过泛黄的书页。当收到汉东大学政法系录取通知书时,他眼中闪烁的光芒,是寒门子弟对阶层跃迁最纯粹的渴望。
校园时期的祁同伟堪称完美模板:成绩优异的学生会主席、与陈阳阳的浪漫恋情、前途无量的职业预期。他坚信通过法律专业的学习,能够构建起维护公平的堡垒。那时的他或许未曾想到,自己即将面对的,是比书本知识复杂百倍的权力迷宫。
权力壁垒下的理想主义溃败
毕业分配成为祁同伟人生的分水岭。当同期同学凭借家族背景进入省厅机关时,这个缉毒战场上身中三枪的功臣,却被发配到偏远乡镇司法所。更讽刺的是,那些在办公室吹着空调的同龄人,从未体会过与毒贩近身肉搏的生死瞬间。
缉毒行动中三颗子弹留下的伤疤,本应是改变命运的勋章,却成了权力体系中的无用装饰。当祁同伟躺在病床上凝视天花板时,终于领悟到:在绝对的权力面前,个人奋斗不过是蚍蜉撼树。这种认知的颠覆,比身体创伤更致命地摧毁了他的精神世界。
权力跪拜中的灵魂异化
汉东大学操场上的惊天一跪,标志着祁同伟完成了从理想主义者到现实主义者的蜕变。当膝盖触地的瞬间,他不仅向高育良俯首,更是向整个权力体系缴械投降。这种转变并非突如其来,而是无数次碰壁后的必然选择。
从乡镇司法员到省公安厅厅长的攀升之路,祁同伟深谙权力交换的潜规则。他包庇山水集团的非法操作,在官场中编织利益网络,这些行为看似堕落,实则是他认知中唯一的生存法则。当法律条文在权力面前失效时,他选择成为权力游戏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
双标批判下的现实镜像
剧中其他角色对祁同伟的批判,恰恰暴露了权力体系的双重标准。李达康为推进拆迁项目“跨栏”进场时,与祁同伟“哭坟”的行为本质都是权力示好,只是前者包装在“发展大局”的外衣下显得更冠冕堂皇。这种虚伪的道德优越感,反而凸显了权力结构的荒诞性。
侯亮平这个“天选之子”的批判更具讽刺意味。其岳父的高检背景、毕业即进入核心部门的际遇,与祁同伟的寒门困境形成鲜明对比。当侯亮平指责祁同伟“理想抱负是纸糊的”时,恰恰暴露了特权阶层对底层奋斗者心理的隔膜。
权力失衡下的集体困境
祁同伟的悲剧绝非个案,而是权力结构失衡的必然产物。他的堕落轨迹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当公平机制失效时,坚守原则者可能被边缘化,而妥协者却能获得资源倾斜。这种逆向激励最终导致整个系统的道德溃败。
观众对祁同伟的同情,本质上是对公平正义的集体呼唤。我们期待看到寒门学子能通过正当途径实现阶层流动,期待权力运行能遵循法治轨道而非人情网络。祁同伟这个复杂角色的现实意义,正在于他撕开了权力结构的伪装,让每个在现实中挣扎的普通人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