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星巴克中国控股权易主博裕资本:一场深度本土化与估值博弈

时间:2025-11-06 05:00:09 来源:首席商业评论 作者:首席商业评论



一次关于估值、治理与“本土化回归”的深度解读:星巴克中国控股权易主博裕资本

持续半年的星巴克中国出售传闻终于尘埃落定。2025年11月3日,星巴克宣布与中国私募巨头博裕资本(Boyu Capital)达成战略合作,双方成立合资公司,博裕以60%股权成为控股方,星巴克保留40%股权及品牌、知识产权许可权。交易以合资公司约40亿美元估值为基准,无现金无负债,星巴克预计中国业务整体价值将超130亿美元(含出售所得、保留权益及未来授权费净现值)。


图源:网络

市场化竞购:本土资本主导的“更懂中国”策略

据知情人士透露,星巴克此前邀请超10家机构参与竞购,包括凯雷、EQT、红杉中国、春华资本、KKR等国际与本土私募,甚至有互联网巨头以有限合伙人身份参投。最终博裕资本胜出,这一结果释放两大信号:一是交易通过市场化拍卖完成,二是买方结构以本土资本为核心。星巴克此举旨在借力“更懂中国的管理与资源”重启增长,应对本土品牌崛起与消费场景重构的挑战。

估值争议:合理还是折价?

判断交易合理性需综合多维度数据:

  • 规模与基线:星巴克中国门店约8000家(2025年数据),年营收约30亿美元,近年面临“门店扩张但同店销售乏力”的困境。
  • EBITDA与估值倍数:投标方以2025年预估EBITDA 4-5亿美元为基数,报价倍数约10倍,对应估值40-50亿美元。这一水平在消费品牌私募并购中属常见,但低于星巴克全球平均估值,反映中国市场风险溢价(竞争加剧、消费放缓、监管不确定性)对估值的压制。
  • 战略视角:对买方而言,通过供应链优化、本土化菜单、价格策略等改造,可在3-5年内提升利润率,实现投资回报;对卖方而言,以折价换取现金与稳定授权费,同时保留品牌与知识产权,属于“保底托底+冲上限”的平衡方案。


图源:网络

星巴克中国26年运营史:从“高端西式体验”到“本土化突围”

  • 1999-2010年代:以北京国贸首店为起点,星巴克通过直营与合资模式快速扩张,在一线城市建立“第三空间”文化,成为咖啡市场教育者。
  • 2014-2019年:中国市场高速扩张,门店数量突破数千家,市场份额一度超30%,被视为行业领头羊。
  • 2019-2022年挑战期:瑞幸、Manner等本土品牌以低价、快速迭代和灵活营销抢占市场,星巴克同店销售放缓,叠加疫情冲击,市场份额下滑至14%(不同研究口径差异)。
  • 2023-2025年战略调整:尝试降价、精简SKU、强化数字化,并公开探索“引入本土资本”选项,最终走向控股权出售。


图源:网络

未来展望:能否复制麦当劳、肯德基本土化成功路径?

麦当劳中国与百胜中国(肯德基母公司)的案例提供重要参考:

  • 麦当劳中国:2017年将80%股权出售给中信资本与凯雷后,扩张节奏与本土化速度显著提升,2023年通过股权回购调整结构,验证“外资+本土资本”合作价值。
  • 百胜中国:2016年独立上市后,通过本土化运营(如肯德基早餐粥、豆浆)与广泛扩店,成为快速连锁餐饮标杆。

本土资本接管后,效率提升路径包括:

  • 决策链缩短:促销、定价、菜单调整审批更快;
  • 渠道协同:与电商、配送平台深度合作;
  • 供应链优化:本土采购与冷链谈判议价能力增强。

但挑战同样存在:需平衡品牌资产保护(避免过度去品牌化)、门店伙伴关系维护(不破坏员工与顾客体验)以及长期资本投入(门店升级与数字化)。


图源:网络

关键观察指标:12-24个月见分晓

  • 组织架构:博裕与星巴克如何分配CEO/COO及董事会席位;
  • 盈利改善:同店销售、客单价、数字会员粘性及新店开设速率;
  • 渠道合作:与外卖、支付、社交平台的商业协作落地情况;
  • 监管态度:并购是否通过反垄断审查。

结语:外资品牌在华的新范式实验

星巴克出售中国控股权并非“撤退”,而是通过“品牌全球+运营本土”的二元模式重启增长。在高度碎片化且快速演进的中国市场,博裕需在“敏捷化运营”与“保持品牌体验”间找到平衡点。若成功,这宗交易将成为外资品牌治理的新范式;若失败,则印证了“本土玩家主导市场”的残酷现实。未来组织决策、业绩KPI与渠道合作成效,将是检验这场实验成败的核心指标。

参考资料

  • Starbucks press release — “Starbucks and Boyu Announce Joint Venture …”
  • Reuters / Bloomberg关于博裕领先竞购与交易结构报道
  • Starbucks FY2025财报(中国市场营收与国际分部业绩)
  • 中国与国际媒体对中国本土投行/私募投标名单与估值讨论(彭博、路透、虎嗅等)
  • McDonald’s、Yum China等先例:麦当劳2017年中国股权交易、百胜中国2016年分拆案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