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赛人
自《芳华》之后,冯小刚便萌生了将经典电视剧《无悔追踪》搬上大银幕的构想。这部原定于2019年启动的电影项目,因多重因素延宕至今。期间冯小刚推出的《只有芸知道》与《非诚勿扰3》市场反响平平,更引发业界对其创作力的讨论。

回溯1992年前后,中国影坛涌现出张艺谋《活着》、陈凯歌《霸王别姬》、田壮壮《蓝风筝》三部现象级作品,共同构筑起平民史诗的创作高峰。尹力执导的电视剧版《无悔追踪》(1995)虽未明确受此影响,但其叙事结构呈现鲜明分野:以1976年为界,前后两部分形成戏剧张力的奇妙对位。

前半程剧情看似如流水账般平实,却在日常琐碎中暗涌波涛。后半程虽强化戏剧冲突,却因叙事节奏失衡而略显松散。这种处理方式与同时代作品形成鲜明对比:当《活着》《霸王别姬》等作品以痛彻心扉的笔触刻画时代巨变时,《无悔追踪》却以冷眼旁观的姿态,展现一条漏网之鱼如何在时代缝隙中游刃有余。

剧中特务冯静波自述经历三反五反、反胡风、反右直至文革等历次运动,其角色设定颇具讽刺意味:作为真正特务的他非但未被揭穿,反而在时代浪潮中如鱼得水。这种荒诞感在冯小刚的喜剧体系中极具发挥空间,当假想敌接连倒下,真正的潜伏者却站在领奖台前的戏剧反差,恰似将完整毛线扯成乱团的叙事张力。

学界常将《无悔追踪》奉为国产谍战剧的巅峰之作,其独特魅力不在于传统谍战剧的猫鼠游戏,而在于展现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异化过程。剧中人物既被时间驯化,又被宏大叙事征服的双重困境,构成对特殊年代的人性解剖。

该剧真正打动观众之处,在于对市井生活的精准捕捉。物质匮乏年代里,剃头匠、板儿爷、老鸨子等旧社会遗存如何在时代夹缝中求生,构成独特的生存图景。正如冯静波与王六斤等角色展现的,蝼蚁般的个体总能在历史碾压下找到生存缝隙,这种顽强生命力远比宏大叙事更具感染力。

剧作以穆索尔斯基《展览会中的图画之漫步》开场,执法者家破人亡与潜藏者逍遥法外的对比,暗合意识形态斗争的荒诞本质。剧中人物在流变中始终保持着生存本能,这种万变不离其宗的生命力,通过大量俏皮话与市井俚语得以鲜活呈现。可以预见,冯小刚版《抓特务》将延续这种京味语言特色。

全剧采用冷静的旁观者视角,通过长镜头运动暗示多重观察维度。警察肖大力妻子刘亚琴对冯静波的隐秘情愫,构成最含蓄的情感线索。她既未察觉自身情感,冯静波也未能洞悉这份深情,这种微妙的情感张力为剧作增添人性深度。

冯静波的生存智慧在于其强大的适应性,他如水滴般融入时代洪流,通过搁置特务任务转而投身建设,最终在潜移默化中完成自我救赎。这种不露声色的叙事策略,使剧作规避了身份认同危机带来的戏剧化冲突,转而以日常细节打动观众。

该剧可视为共和国的微观史诗,但其核心在于展现历史中个体的生存状态。即便是根红苗正的肖大力,当目睹昔日敌人成为统战对象时,其运动中受伤的腿脚更显蹒跚。这种历史与个人的错位感,在后半段子辈婚恋剧中有所削弱,肖大力二子的玩世不恭成为仅存亮点。

1976年后的剧情因时代主题转变而显得生硬,强硬巧合与情感抒发替代了前期的自然流淌。反观前期群像塑造,每个角色都呈现出矛盾统一的立体感,这种创作差异凸显特殊年代的艺术表现力。

剧终背景设定在台海关系缓和之际,结束语"昨天已经过去,希望还在明天"与尹力后续作品《云水谣》形成互文,但前者更具直指人心的力量。王志文与刘佩琦的双男主表演堪称经典,前者突破知识分子形象演绎特务的混迹智慧,后者则将街溜子转型为外露与内敛并存的警察。

冯小刚版《抓特务》中,雷佳音与胡歌的接棒令人期待。老戏骨黎频、孟瑾等人的市井演绎同样值得关注。期待新作能延续穆索尔斯基的经典配乐,再现老北京风土人情,展现同一屋檐下的人性百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