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下跌,谁才是真正的受害者?经济学家马光远曾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房价下跌,受害最大的不是富人,也不是穷人,而是中产阶层。这一说法初听之下似乎有违常理,但细究之下,却精准揭示了中国社会结构中的一个现实问题。
在这场广泛的资产价格调整中,中产阶层往往成为最缺乏防护、承受压力最重的群体。
表面上看,房地产市场的波动似乎对所有社会群体一视同仁。然而,由于财富结构、负债水平和风险承受能力的差异,不同阶层所受的影响实际上天差地别。
富人通常拥有更多元的资产组合,房产只是他们资产配置中的一部分。即便房价下跌,他们仍可通过股票、债券、海外投资等渠道分散风险。他们往往拥有专业的财务团队和更及时的信息来源,甚至能在市场低点寻找到被低估的资产,因此房价波动对他们的冲击通常是可控的,有时还暗藏机会。
相比之下,低收入群体虽然经济条件较弱,但也正因为较少涉足房产市场,反而避开了这轮房价下跌的冲击。很多穷人家庭原本就无力购房,租房居住使他们不至于陷入“负资产”的泥潭。即便在经济不景气时,他们可能面临就业困难或收入下降,但这种影响更多来自宏观经济周期,与房价涨跌没有直接联系。同时,社会保障体系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他们提供了托底。
真正被困在中间的,是中产阶层。他们的财富高度集中在房产上,在中国城镇家庭中,房产平均约占家庭总资产的七成以上,有些甚至高达80%。这种“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资产结构,使得他们的家庭财富与房价深度绑定。
一旦房价下跌,中产家庭的净资产就会大幅减少,甚至出现负财富效应:即使每月工资正常发放,人们也会因为资产贬值而减少开支,这会进一步影响消费和经济活力。
更现实的是,很多中产购房者还背负着沉重的债务。为了实现安居梦,他们不仅用尽自己的积蓄,还常常牵动双方父母的支持,集合三代人的力量才勉强凑齐首付,然后背负二三十年的房贷。
如果房价大幅下跌,房子现在的价格比还没还完的贷款还低,这些家庭可能会面临破产的风险。即使咬牙坚持还款,心理上的失衡与焦虑也难以忽视。
我们可能还记得一些真实的例子。几年前在郑州,刘女士花近350万买了一套学区房,贷款280万,每个月要还1.8万。后来房价降到了120万左右,降了六成多。因为收入减少,她最后没办法继续还贷款。就算银行把房子卖出去,她还欠银行差不多一百万。
类似的事情在杭州也有发生。有一对在互联网行业工作的夫妻,在房价最高的时候花1600万买了房子。后来两人同时降薪,房价也跌了500多万,每个月还房贷的压力让他们的日子过得特别艰难。
这些并非极端个案,而是折射出整个中产群体在资产下行周期中的脆弱性。他们原本相信买房是最稳妥的财富积累方式,也是实现阶层晋升的关键步骤。但房价波动打破了这一预期,不仅冲击了家庭资产,也动摇了他们对未来的信心。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中产阶层作为消费社会的主力、社会稳定与发展的中坚,其财务状况一旦集体恶化,将影响整个经济的活力。
历史经验表明,无论是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后的“失落的三十年”,还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震荡,中产阶层遭受的财富创伤最终都会演变为长期的社会问题。
马光远的判断值得重视,因为他指出了中国中产阶层在资产结构、风险抵御和心理预期方面面临的多种困境。
在当前的经济转型与市场波动期中,中产家庭尤其应当保持理性,尽量避免过度依赖单一资产,合理控制负债水平,并逐步建立更加稳健、多元的财务结构。真正的安稳,不在于资产价格的持续上涨,而在于抗风险能力的真正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