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2025年正值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纪念,湖南卫视、芒果TV与辽宁卫视自10月25日起同步推出8集系列微短剧《报告班长,山河无恙》。该剧以“英雄回家”为核心叙事,通过双线交织与技术赋能,创新呈现跨越时空的信仰传承。公众号“电视艺术”评价其“以微短剧形式突破主旋律题材表达边界,在主题立意、叙事手法与艺术形式上实现多维创新”。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重大题材与时代精神的双重奏鸣
2025年10月25日,湖南卫视、芒果TV与辽宁卫视联合打造的《报告班长,山河无恙》正式开播。该剧以“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这一国家记忆为背景,通过00后女记者唐琳、报社主任刘守业陪同抗美援朝老兵张贵跨越千里转交烈士遗物的故事,构建起一场跨越75年的精神对话。全剧以“绿皮火车”为移动叙事空间,串联起战争记忆与现实追寻:当张贵在站台上颤抖着抚摸刻有“五班”字样的军哨,当唐琳通过AI技术还原出“五班”战士的动态合影,历史与当下在镜头语言中完成情感共振。
<
双线叙事构建代际传承网络
该剧采用“战争回忆线”与“现实寻亲线”的平行叙事结构,形成独特的时空张力。在《牺牲》章节中,志愿军护士李桂兰遇空袭的场景通过战士王明礼的主观视角呈现:黑暗中飘舞的白色绷带与突然熄灭的煤油灯,替代了直白的战争暴力,赋予牺牲以诗意化的表达。这种叙事策略使三代人形成精神接力——张贵代表历史见证者,刘守业作为志愿军家属延续寻亲使命,唐琳则完成从记录者到信仰传承者的蜕变。剧中“列车”“军哨”“搪瓷杯”等意象,通过关键道具串联起人物关系网,让“传承”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情感流动。
<
技术赋能重塑主旋律美学
作为每集仅10分钟的微短剧,《报告班长,山河无恙》在视觉呈现上突破体量限制。战场回忆采用泛黄胶片色调,现代段落则运用高饱和度色彩,形成强烈视觉对比。在《承诺》章节中,AI技术将泛黄的老照片转化为动态视频,当“五班”战士的彩色影像出现在城市大屏时,科技手段赋予传统纪念仪式以当代生命力。该剧战争场景部分采用AI影像生成技术,既保证历史真实感,又通过粒子特效强化视觉冲击力。这种“技术+艺术”的创作模式,使微短剧具备电影级质感,如护士李桂兰牺牲场景中,飘落的绷带在慢镜头下形成视觉韵律,实现暴力美学的诗意转化。
<
微短剧形态下的主旋律创新
该剧在湖南卫视、辽宁卫视及芒果TV三平台同步播出后,引发观众热议。其创新价值在于以“微”体量承载“大”主题:通过8个精炼章节(《启程》《哨鸣》《托付》《五班》《牺牲》《承诺》《重逢》《回家》),构建起完整的英雄叙事体系。这种“短而深”的创作模式,既保持微短剧的轻快节奏,又赋予主旋律作品思想深度。剧中AI还原历史影像、代际对话叙事等创新手法,为主旋律影视创作提供新范式,证明科技赋能可使革命题材焕发时代光彩。
<
来源| 电视艺术
编辑| 余童